言情社区 > 穿越重生 > 我们的1654 > 我们的1654_分卷阅读_238
  “是啊,吴厂长,如果不是为了工作任务,我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不过反而睡不了懒觉了。”
  “谁知道为什么呢?幸好我们保存的橡木质量还算很好。”
  制造模型时,他们都没有舍得用原来这个修船场的库存料,直接用的是攻城时,那些被轰成碎片的残骸……当时按吴厂长的要求,把那些可能用得上的大块木料留了下来,以期以后能使用上……果然用上了。
  两人按照图纸用心地加工着船模,同时又借助cad建模,凭借着现代设备,他们很快就加工出横帆和纵帆的两种型号的船模……不过所用的材料可都是这个时空的。
  索具是自己用黄麻捻成的,船帆都是从破损的船帆上剪下来的,小滑轮是求红星机加工厂特制的,桐油、石灰也是有现成的……
  纵帆党说:“欧洲工匠使三桅纵帆船出现了,改变西方在造船技术上落后于东方的历史,也使改变西方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随后进行的地理大发现都和这种纵帆船及航海新技术密不可分。
  在所有航海家和造船家的心目中,三桅纵帆船的构造几近完美。
  你们明白吗?我们必须把它的最高阶段的能力发挥出来……让这个时空的其它纵帆船全成为渣渣。”
  横帆党说:“大明工匠将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已延续了太多年代的造船技术,比如,水密舱、平衡舵、减遥龙骨和车轮舟,比如,铁钉和铁锔连接技术,比如,艌料密封和维修技术,又比如,桐油及油漆封护技术等等,应用到造船中来。
  这些集中代表着大明帆船制造工艺的精华!
  你们知道吗?这些都是曾经在世界上领先几个世纪的技术,虽然他们不懂得技术封锁,被西洋人偷去了许多技术,虽然在我们眼里这些根本不算什么,但依然在木制帆船的制造上臻于极致。
  我们来发挥这些技术特长,一样使这个时空的其它纵帆船全成为渣渣。”
  吴杰厂长站在水池里,迎着电风扇吹来的风,不时调整着索具和船帆……樊修技术员架好了dv后,又听着吴杰厂长的要求,不时调整着电风扇的摆放角度……再把吴杰厂长报上来的数据记到本子上。
  樊修技术员蹲在池边上,劝吴杰厂长说:“吴厂长,我下池子吧……”
  “不急,不急……你去把三号口的闸门开一下,看看侧洋流对帆船有什么影响。”
  两个人不声不响地忙活了一个星期,把横帆船横和纵帆船横的基本数据搞出来了……
  又开始建飞剪船模……由于原本设定的船型本身就小,船模就比较容易建好。
  纵帆党说:“在《大航海时代》中,那个纵横帆的公式还记得吧?纵帆船在大部分场合具有横帆船所没有的高速度。
  横帆船的操作难度比纵帆大,顶风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你没学操帆,又是航海新手,那使用横帆纯粹就是一种自虐。
  纵帆拥有横帆所没有的高灵活和低操作。
  像是海战,你不可能永远不顶风前进,也不可能在顶风时就可以顺畅的选择之字路线。
  此外纵帆在顶风前进时,优势是无可比拟的。这不是说它顶风时航行系数大,而是因为它顶风时更易于操作。我们还要争吗?”
  横帆党说:“在《大航海时代》中,我的级别是老船长……我们现在这个时空,我们能找到的操帆手是什么样子?全是摆弄横帆的嘛。
  你说的那个公式我当然记得,如果两种船帆水手级别水平同样的话,顺风时,纵帆x65%+横帆x85%;逆风时,纵帆x45%+横帆x25%;横风时,纵帆x62.5%+横帆x62.5%……没错吧?但是你想一想我们能找到什么样的水手?哪种最多?”
  “纵帆水手,我们可以慢慢培养……”
  “有现成的横帆水手,我们不去用?”
  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又花费了一些时间,终于把三种船型的数据基本准备好了,他们接着又开始考虑造船的事实。
  建船模是一回事实,造真正的帆船又是一回事情。说实话,两人都没有实际经验……其实全汉唐集团的人都没有实际经验。
  在那面的世界,平常的生活能够保证就不错了,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金钱去建真正的帆船来娱乐?
  两人不得不把他们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这个时空的明人船匠。
  自打宋元以来,福建的造船业就一直在全国领先,主要原因就在于福建盛产造船的木材。
  闽北的深山之中有着大量的杉木,松木等。霜降至春分是最佳的伐木时节,此时的木材质地坚实、色泽红亮。
  每到这个时候,建瓯、邵武等地的木商,便带着从各地招来“匠”及“漂师”,纷纷上山。“匠”伐倒的巨木被“漂师”们搬运到水边,结成木排,沿着山间的水路流入闽江,向海口方向漂去,最终抵达福州,或是转乘海舶再运往省内外各地。
  如果说在福州设船厂是因为木材丰富的话,那么泉州的优势,则在于其悠久的航海历史,民间集聚了大量的船匠技术人员,“匠作千百,一时可集”。据史料记载,福州船厂因船匠不多,竟多次向泉州府调用。
  前文说过,大明政府对造船业控制极严,一个匠户制,就能把造船的明人技术员吃得死死的,就是说大明政府把明人技术员的粮食关系、户口关系什么的,都掌握在手里……就是他们出门都要开个介绍信什么的……大概如此吧。
  在真实的历史中,到了清康熙年间,废除了匠籍,实行了把匠班银摊入地亩的制度,使得清代的工匠们不再隶属于官府,渐渐摆脱了在官方厂坊中受驱使的命运,船匠们有限的自由流动成为可能。
  这个时候,厦门便吸引了大批外来的工匠,据史料记载,“厦门土木金银铜铁诸工率自外来,船工大盛,安其居者多移居焉。”
  闽南地区的造船业同时也到了一个新高潮。在一些官方船厂的周围,往往又四散分布着大量的民间船厂。
  这些船厂的大量存在,反映的正是慢慢恢复生气的民间造船业。只是,那时每一艘出海船舶的制造过程还要被层层管制,甚至比大明更加严格,动不动就抄家问斩。
  当然,这一些是后来的历史,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根本不操心那些……此时空中,那些明人造船技术员才是看中的,那些真实的造船过程才是看中的。
  这个时空,明人工匠们开始造船后,一般制造十吨小船的船厂需要雇佣十几个船匠,简单分工便可。
  而制造数千石,即至少百吨的大船时,雇佣的人员要多得多。
  而且造大海船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程,油、艌、帆、篷皆需要专门技能,规模较大的船厂内都有专门的艌匠、箬篷匠、船木匠、油灰匠、铁匠、索匠、竹匠等。
  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盯住那个曾经提过建议的明人船匠,好一番细细盘问,才发现那人建过最大的帆船也不过五十吨左右,还有几个荷兰船匠,只不过他们是以修船为主……
  幸好后来从厦门又招了一些工匠来,经过多方面的计算,两人把一艘二百吨左右的帆船所需要的各种资料总结出来了……
  纵帆党和横帆党争论不动了,这时他们才发现应该到船厂去实地看看再说,嘴上已经谁也说不过谁了……
  如果为这样的小事情伤了感情就没意思了,毕竟在汉唐集团里能一起玩《大航海时代》的人不多。
  他们到了安江船厂后,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把所有实际资料拿出来了。
  他们看了半天后,生气地说:“吴厂长,樊技术员,你们不上论坛吗?”
  樊修技术员笑着说:“我就看看不说话……”
  吴杰厂长奇怪地问道:“你们在论坛上说什么了?”
  纵帆党和横帆党气得一起没有理他。
  第三百一十八章 台湾级帆船定型记
  安江造船厂这次推出了的两种全木帆船船型:台湾级硬式帆船和台湾级软式帆船。
  他两个建的横帆船的船模,在实际测试中被证明为不适用,它操作需要的人手多不说,而且过程麻烦,还相当危险,不用推演就知道,明人用起来相当费劲。
  伍大鹏董事长看完了吴杰厂长亲手交给自己的材料后,好奇地问道:“吴厂长,不是有纵横帆两党之争吗?你没看他们争论的?”
  “后来我看到记录了,不过他们好像都不对——”
  “伪球迷!”伍大鹏兴奋地叫了起来,说道,“我说嘛,只有伪球迷才吵得最凶!”
  吴杰厂长宽厚地笑了。
  伍大鹏董事长抽了抽鼻子,说道:“这些天累坏你了吧,走,咱们一块去洗个澡,我给你搓背!”
  在澡堂子里,吴杰厂长舒服地泡在热水里,说道:“首先呢,这风帆确实有两类,横帆和纵帆。
  中式的硬帆呢,属于纵帆,因为它可以顺着风向转动,所以不管顺风和逆风它都可以行驶。
  西式的软帆呢,就分为横帆和纵帆了,它的横帆是固定的,纵帆还要到1700年才正式有。”
  “我一下子就听明白了,来,老吴,我给你搓搓背。”
  躺床上,吴杰厂长说:“我们缴获的东印度公司的商船里面,全是横帆船,要不明人水手操纵起来特费劲呢,他们也不容易了。”
  “老吴,我们也都不容易啊,你养一会儿神,不说了。”
  吴杰厂长一会儿就睡了,伍大鹏董事长的动作更轻了。
  台湾级中式纵帆船全长超过30米,宽约6米,满载吃水量2.8米,排水量大约250吨,设计载重170吨,船底密布船肋骨并分出九个水密隔舱,底舱用铸铁废料压舱;设双桅,采用空心拼接锥形桅杆主桅高21米,前桅高16米;主副帆都是大明式平顶高帆,巨大的主帆连带着帆面上的板条足有2.8吨;悬吊式尾舵确保在浅水中的安全;其干舷高达1米左右,在清风天气甚至能载重300吨航行。
  该船充分借鉴了北美快速帆船的船型,同时考虑了福建及台湾沿海的气候,这里风向多变且强弱不定,中式帆装优势明显,全船一共需要二十一名船员。
  在明大陆的沿海,福船与广船都是南洋深水航线中著名的尖底船,它们都是在过去平底船的基础上,经过船体结构的过渡变化改建而成,与同时期欧洲带龙骨的两个上翘的船型是完全不同的,这两种船的船底特别尖,在海上摇摆较快,但不易翻沉,其舵材大多用铁力木,在海浪中强度大,不易折断,这在海上航行至关重要。
  此时的海船一般采用有孔舵技术,它不仅减小了舵轴力矩,还提高了操舵效率。
  自宋朝开始吧,海船的设备,就开始有了不少改良,最重要的是指南针的应用。
  指南针可以帮助航海者在天气阴暗时辨别方向,明大陆的航海事业因而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船舵技术上亦有所创新。
  例如在舵叶上开许多孔,减少水的阻力,不要小看这一点点的改进,西方要到20世纪才采用这种开孔舵。
  事实上,安江造船厂设计台湾级中式纵帆船时,就吸取了这两种船的优点,并在一些关键地方也做了改进。
  这一点完全体现在了船模身上,而且还拿出了翔实的测试数据,让一直在网上争论的人哑口无言。
  肯定还会有更好的,这是一句废话,但是,目前它就是最合适的,不服的请看数据。
  数据是解决争论的好办法之一。
  在这个船模身上,两人首先通过运用cad建模技术,使船身的设计和建造更符合流线型体;然后在船体的外部,用木沥青、桐油浸麻丝艌船缝,这样就比过去只用桐油和石灰填补船缝要严密,而且更能防海蛀虫,内部则用赛璐珞艌船缝,这样的防水效果远比古人的方法好;在大明式帆的收放地方,重新设计运用了定滑轮组技术。
  其实原本想用小型蒸汽动力来代替的,后来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一计算,发现确实省下了四名升降帆的水手,但是这不同于机帆船,人家原本就有蒸汽机设备,他们要是现在安装上,由此多出的设备及燃料的体积和重量,却大于六人位了……
  最后他们确定了,没有七百五十吨以上的载重吨位,上蒸汽机设备性价比上不合算;然后将长把舵改成轮舵机械传动控制,同时把轮舵和船长室结合在一起来安置,加装中大幅赛璐珞窗,免于风雨严寒……
  台湾级西式纵帆船的吃水线全长25米,宽5.6米,深2.6米,载重200吨。船上的船员定员为十七名。
  其实两个人就是直接把1851年版的巴尔的摩纵帆船拿出来了,没有一点点改动。因为这种船型经历了无数的考验,存在时间长达百年。
  它有长长的凸出的首、尾柱,这增加了甲板的有效长度,龙骨有向尾部下倾的趋势以获得较大的尾吃水,既提高了船之纵稳性和航速,而且使其水下船体的横向水动力中心大大后移,从而能更好地与风帆压力中心相平衡,利于抢风航行和减小横漂。
  其横剖面在船中均为v型,这与以往商船采用u形横剖面大不相同,该船亦比一般商用帆船细长,长宽比约5:1,该船使用平甲板,船上没有上层建筑,其行船时外观又低又长,艏艉线型优美,这些都有利于减小阻力,便于操帆抢风,提高船速。
  该船没有后支索,两人把桅杆后倾设置,以用来平衡风帆推力。
  然后,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尝试着在那顶桅上做一点改进,加上了悬挂斜桁三角帆。
  经过反复推演,两人发现,这样做的效果不错,进一步改善了驶帆性能。
  最后,安江造船厂终于定型了这两船型。
  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把两种船型确定在这个200左右吨位数是有原因的,两人充分考虑了汉唐集团这一时期的伐采、运输、处理能力。
  当然造船的工艺能力是最先考虑的……这次全木帆船的制造都是以明人工匠为技术主力,说实话,两人心里总有些隐隐约约的担心……头两艘船,吨位还是小一点合适。
  造船需要大量巨木,而且能做船材的,“非数百年之木不中程”。
  以堪作桅木的树木为例,其生长周期平均为60年,在福建则需要80年。大明末年,郑氏集团雄踞海上数十载,能够大量造船,主要就是因为通过闽东沿海能获得闽北山区的木材。
  这个时期,近在咫尺的台湾也同样有更为合适的大木,但是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分部,大员商馆,热兰遮城里仅仅几百人的武装力量,就可以把闽南当时所有的造船厂的眼光屏蔽了……大家都视台湾雄厚的木材资源而不见……实在是让汉唐集团的人鄙视,但是也只能接受这帮子明人了……他们就是我们的祖宗啊……
  在那面世界的历史上,在17世纪末期,为平定台湾,所谓的大清政府也开始在福建大量地修造战船。当时好像是由施琅一手来主抓造船工作。
  这场由清、郑之间的造船竞赛,过量消耗了沿江沿海的造船巨木,从而使后来很久以后开海后的造船材料非常的紧缺。
  一方面是木材资源本身的紧张,另一方面,新一轮造船活动的高涨则需要更多的木材供应,结果便是木价与船价的同时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