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社区 > 灵异玄幻 > 农家酒香飘十里 > 第二百四十五章:商议(一)
  郑晚儿见她爹郑来田从村长家里回来,带着一脸的笑意,不由得好奇。
  “爹,村长叫你去说啥了?这么高兴。”
  杨氏打趣:“兴许是在道儿上捡着钱了。”
  “嘿嘿,这事儿啊,比捡着钱还叫人高兴。”郑来田嘿嘿一笑,大马金刀的坐在椅子上,端起桌上的茶碗一口饮尽,然后擦了擦嘴角,兴奋的道:“你们猜村长叫我过去做什么?”
  杨氏见他卖关子,翻了个白眼儿:“我要是有这能掐会算的功夫,我就去街上摆个摊儿帮人算卦,还用得着在这给你缝衣裳?”
  郑来田见妻子不搭理自己,挠了挠头,也不生气,接着道:“咱们家之前捐给村儿里娃娃买纸笔用的那一成利,除了每月买笔墨纸砚外,如今还攒下了六十两银子。村长叫我过去,就是想跟我商量,要用那六十两银子,在村儿里选块儿地,盖一所学堂。”
  “这是好事儿啊!”杨氏也来了兴致。
  去年冬天那会儿,得知两个儿子大冷天的,还是坐在外头念书,写字,冻得十个手指头活像十根胡萝卜。就是张先生,也因此感了风寒。先生都是这样,杨氏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可这不代表她不心疼。
  这下听说村长要在村儿里盖学堂,若是学堂盖起来了,那娃娃们也不用在院子里上课了不是?
  她也不缝衣裳了,连忙追问道:“那你咋跟村长说的?”
  郑来田笑道:“我能咋说?盖学堂是好事儿,我肯定是同意了。而且,村长还说了,这学堂,说来说去还是咱们家捐赠的银子盖的,因此,等学堂盖好了以后,还得在上头立一块功德碑,说明咱们家资助孩子们上学、盖学堂的事情。”
  “害,能盖上学堂,让孩子们念书的时候舒服些就是了,什么功德碑啥的,咱们也不图这个。”杨氏倒是想得很实在,什么功德碑啥的,都比不上孩子们有一个舒服的环境、不用风吹日晒来得好。
  郑来田道:“我也是这么说的,可是人村长也说了,这也不光是为了嘉奖咱们,而是为了树个榜样,也是让后人能学习这样矜……矜贫救厄的品德。”村长说的这个词儿他虽然不知道是啥意思,总之是好话就是了。
  然后他又感叹道:“唉,咱们这位村长,做的可真没话说,那是真为村里人着想。”
  郑晚儿微微点头,脸上也是一副认同的神情。她的心里对这位村长也是着实的敬佩、尊重。
  别的不说,就说自家办的这个粉条作坊,因着自家没有时间打理,村长便接手了过去,而且管理的井井有条,平日里作坊里人一多,难免也会有些争执,不过都是些小事儿,在于各家分红这块儿,可是从来没有人对村长不满过。
  粉条作坊属于自家的那一成利捐赠给了学堂,也一向是村长在打理,包括每月笔墨纸砚的采买,或是有些学堂里用得着的物件儿的采买,都是村长经手,每一笔花用都在账本上记得清清楚楚。这就罢了,人家每月还要拿着账本儿过来郑家同他们对账。
  就是这次学堂的事情,他就是自己决定了,郑家人也决计不会说什么,可是人家还能想着这原本是郑家的银子,不揽这份功劳,真可谓是十分的难得。
  这样一位大公无私,一心为着乡亲还有村里的小辈着想的村长,又怎能不让人心生敬意?
  杨氏也认同道:“咱们村长确实是个好人。那这件事儿就说定了?选好在哪里盖学堂了没有?”
  “还没呢,今儿上午只是先叫我过去商量一下,见我同意了,村长高兴得很,说是下午再叫上村里几位能说得上话的,一块儿商量商量,再拿个章程出来。”
  说的也是,这也是件大事儿,肯定不能这么简单的就能定下来。
  郑晚儿问道:“爹,那您下午也得一块儿过去吧?”
  “那是自然。”郑来田想了想,有些歉意的道:“原本说今儿去问问铺面的事儿,现在看来,估计要晚些时候了。下午看看那里是咋说的,要是这事儿今天能定下来,那爹明天就去镇上。”
  郑晚儿撒娇道:“爹,瞧您说的,办学堂是好事儿,我还能不高兴不成?”
  郑来田嘿嘿一笑:“说的也是,是爹小巧你了,我闺女最是明理心善的女孩儿了。”
  吃过了午饭,少歇了会儿午觉,郑来田便叫上许井文,一同又去了村长家。许井文在黄谷庄也是能说得上话的人物,盖学堂这样的大事儿,自然也少不了他。
  杨氏同郑晚儿留在家里,母女两人一块儿敢了会儿家务。都是勤快的人,因此郑家的宅子虽然大,不过俱都收拾得干净整齐,看着便觉舒心。
  没一会儿,致远娘拿了针线篮子,过来找杨氏一块儿做针线说话。
  杨氏见就她一人,问道:“致远怎么没有跟你一块儿过来?就他自个儿在家,倒显得太孤单了。”
  致远娘笑道:“我也说让他过来,不过那孩子说,今天想做几篇功课,我们都出来了,家里倒是安静,正好看书。”
  准女婿这样上进,杨氏心里又是喜欢,又是心疼:“这孩子也太用功了。不过你可得看着些,白天多看看无妨,晚上灯光昏暗,看久了书伤眼睛,别把眼睛熬坏了。”
  “我也这样说,可那孩子也不听。这会子他丈母娘也发话了,我倒要看看他听是不听了。”致远娘打趣着,故意撇了一眼郑晚儿。见她羞涩的红了一张小脸,满意的笑了。
  郑晚儿:“……”
  大人们有时候还真是恶趣味啊!
  郑晚儿红着脸起身:“娘,许婶儿,你们坐着说话,我午觉没睡够,回去再歇歇。”
  身后的两个妇人看着她‘落荒而逃’的模样,好笑的摇摇头,同时又有些感慨。
  她们也是从这样的豆蔻年华走过来的,一转眼,儿女都这样的大了。
  致远娘笑道:“那时我俩玩儿得好,还约定了以后要结为儿女亲家,结果我俩都生了个儿子,原本以为实现不了了,不想还真有这个缘分。”
  “是啊,谁能想到呢?咱们俩要好,那会儿你定了亲,我俩还抱着哭了一回,担心嫁人以后不在一处,关系慢慢的就淡了。谁成想,咱们还真有缘分,嫁到了一个村儿。这仿佛还是昨儿的事似的,不过一转眼,都这么多年了。”杨氏笑着,看着闺女的背影,眼里满满的怀念,好像透过她,看到了遥远的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