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社区 > 穿越重生 > 明宫小食光 > 明宫小食光 第57节
  用早膳之前,张羡龄先去了婴儿房,这房屋的摆设是她亲自设计的,淡蓝色的帘幔,浅米色毡毯,每日都有宫人更换清洗。
  一面婴戏图屏风将摇篮所在的内室与外间区分开来,屏风下放了两把交椅,慈母与保母正坐在椅上休息,见中宫娘娘过来,忙起身轻手轻脚行礼。
  张羡龄见内室的帘子还没拉开,知道寿儿还没醒,压低声音道:“还睡着呢?”
  “是,寿宁伯夫人与杨乳母在看护。”
  另有宫人端来一盆水,胰子,毛巾等一应俱全,请张羡龄洗手。这也是张羡龄亲自定的规矩,要想去看小皇子,必先洗手,就算是她这个亲娘都不例外。
  擦干手,张羡龄绕过屏风往里去。
  摇篮边立着金淑,见女儿进来,她笑道:“来得正好,寿儿刚刚醒了。”
  张羡龄凑近一看,寿儿当真醒了。小小的孩子,睁着小黑葡萄似的眼睛,很认真的望着张羡龄的脸,有点小严肃。
  她望着孩子,忍不住笑起来,伸出手握住寿儿的小手。
  伸出的食指立刻被小小的手握住,有些小力气。
  瞧见她笑,寿儿也咧开嘴微笑,没牙,是个无耻之徒。
  “这孩子挺喜欢笑呢。”金淑向张羡龄道,言语间颇有些自豪,“你朝他笑一笑,他一准儿给你回一个笑。”
  张羡龄听了,故意拿起一个拨浪鼓,铃铛铃铛的摇,逗寿儿玩。
  玩了一阵子,寿儿有些饿了,哼唧唧了几声,乳母忙过来,轻轻抱起小皇子喂奶。
  张羡龄吩咐乳母慈母保母好生看顾小皇子,便提起裙摆往花厅去,也去用早膳。
  膳房早就预备着,听说传膳,立刻动起来,将各色早点放进食盒,提溜进殿。
  鸡丝清汤面,竹节卷小馒首,放了百合干的豆浆山药粥……琳琅满目,味道都偏清淡。
  如今张羡龄算是在休产假期间,宫中无大事,一般不会惊动她,多是请王太后帮忙打点,因此用早膳的时间很充裕,可以伴着膳乐缓缓进食。
  用完膳,梅香进来通传,说是沈尚宫来了。
  想着沈琼莲倒也不是外人,张羡龄就没有重新换衣裳,也没戴狄髻,就这样家常打扮见了她。
  沈琼莲这次来,是商量过年之事,今年皇子新诞,宫里过年必定要大办。为了方便,六尚局将各项章程大致拟定之后,集合成册,一次性来找中宫娘娘审阅。
  张羡龄接过厚厚一叠宫笺,一项一项过目。
  女官们都是办事办老了的,拟定的章程没有什么问题,张羡龄却有些忧心。到过年的时候,寿儿也不过三个月大,到时候内外命妇进宫朝拜、皇亲国戚济济一堂,肯定是要见寿儿的。
  新生儿是很脆弱的,尤其是在古代,为了以防万一,连洗三礼张羡龄都不让大半,只是让周太皇太后、王太后两个嫡亲祖母、曾祖母过来看了看孩子。虽说寿儿如今身体不错,没什么毛病,但万一呢?
  张羡龄初为人母,想得要格外多一些。
  等晚间朱祐樘回来的时候,张羡龄将自己的担忧尽数说给他听。
  “我想着,能不能过年的时候,我抱着寿儿露个面就好,毕竟月份还太小了,怕惊着他。”
  朱祐樘很是赞同:“到时候坤宁宫和乾清宫也别放鞭炮,别吓着寿儿。”
  到了腊月,张羡龄与朱祐樘从西苑搬回了宫里。
  走得时候还是两个人,再回到坤宁宫时,就已经是三个人。
  寿儿的房间早就安排好了,就在后殿东一间,名曰平安堂。
  他与乳母慈母保母等人睡在东边,张羡龄和朱祐樘仍是宿在西边,同处一宫,照料起来也方便。
  张羡龄闲着没事的时候,除了陪寿儿玩,就是给他搜罗新玩具。
  这时候给孩子们的玩具不少,像是用小锤敲哐当响的太平鼓,彩塑的兔儿爷,七巧板,不倒翁之类的,但给婴儿玩的玩具却并不多。寿儿实在是太小了,玩不了。
  金淑见她操心玩具的事,劝道:“寿哥儿还小,你弄个拨浪鼓哄一哄,他就很开心了。”
  张羡龄却觉得不够,她记得后世有好多专为婴儿设置的玩具。那时候一个表姐生孩子,她去表姐家贺喜,好家伙,婴儿床边堆满了玩具。
  在玩具这件事上,寿儿决不能落后。
  寿儿如今还不会走路,多半时候都是睡在摇篮里,大人若是不抱他起来,他就只能盯着天花板看。
  张羡龄见状,首先吩咐造办处的人做了一个可以支在摇篮上的旋转床铃。
  为了刺激婴儿的视力快快发育,让他分辨颜色,旋转床铃上绑了六个不同颜色的小布娃娃,每一种颜色都是不同的小动物,黄色的布老虎,白色的布鸽子,绿色的鹦鹉……
  彩色旋转床铃才支在摇篮上,寿儿就笑起来,小手小脚扑腾扑腾的,很高兴。
  张羡龄又接着做了一个婴儿健身器,说是健身器,其实有点夸张,实际上就是一个小拱门似的支架上安了几个拉环,婴儿可以伸手去抓拉环玩。
  朱祐樘见了这些稀奇古怪的玩具,笑着道:“你倒是总能弄出新鲜玩意。”
  张羡龄笑了笑,她低头望着摇篮里手拉圆环,玩得不亦乐乎的寿儿,心想她这个做娘的一定会教他怎么才能玩得有分寸,玩得有意义,最好还能玩得利国利民。
  她侧首看向朱祐樘:“还说我呢,是谁吩咐御用监造小木马、造给小孩子玩的小纺车、小茶具?”
  朱祐樘摸了摸鼻子,道:“彼此彼此。”
  自打寿儿生下来,朱祐樘便细心呵护、日日照料,是以他对于寿儿的感情,半点不比张羡龄的少。
  他是第一次做父亲,恨不得将天下所有好的东西一股脑塞给寿儿。
  虽然老话讲严父慈母,但寿儿如今年纪尚幼,等他大一点,自己再做严父也不迟。
  一转眼,就是正旦节。
  休息了这么久,张羡龄也从产假的状态中走出来,头戴凤冠,衣着盛装,接受命妇朝拜。
  繁文缛节完毕,张羡龄寻了个时机,将宋持盈留在坤宁宫内殿说话。
  宋持盈如今的气度,已经和张羡龄初见她时大为不同。她虽长了几岁,但却美得更加大大方方,一来是因为中宫娘娘的赏识以及由此带来的其他命妇的追捧,二来是她已经写成了一本算经,这本书如今是宫中内书堂的教材,这足以使她扬眉吐气,不再妄自菲薄。
  她想明白了,你擅长绣花,我喜欢算术,都是特长,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也因此,宋持盈格外感激中宫娘娘,若不是中宫娘娘先肯定了自己,也许到今日她仍是幽怨。
  寒暄了两句后,宋持盈径直问:“娘娘可有什么吩咐?是又要给宫女编新的算术书了么?”
  张羡龄笑着摇摇头:“是别的事,你可听说过邸报?”
  “自然听说过,”宋持盈道,“妾身夫婿倒是常看。”
  “那你可曾看过民间的小报?”
  “这倒不曾看过。但娘娘若是想知道,妾身回去立刻看。”
  张羡龄道:“确实要看一看,因为,我想让你开一家报坊。”
  第75章
  关于在民间办报一事, 张羡龄在坐月子的时候就琢磨出一个大致思路。
  现在市面上流通的邸报以政治新闻为主,若是民间小报再以此为主题,肯定是拼不过的, 必要另辟蹊径。
  张羡龄向宋持盈说:“这个报纸,就叫做《燕京小报》, 和邸报的内容不同, 燕京小报的内容要以市井新闻,小说传奇, 吃喝玩乐消息为主。”
  “设报坊印刷报纸自然是没问题,妾身陪嫁里就有两座书坊,纸匠印刷匠都是现成的。”宋持盈道,“只是, 妾身观娘娘意思, 并不是将小报发行即刻,而是希望有更多人看,是么?”
  “没错。”张羡龄答得很痛快,“既然要办报, 自然要力争上游。”
  时间急, 她也只能长话短说, 吩咐梅香将准备好的宫报以及其他写有办报心得的纸张交给宋持盈。
  张羡龄提点道:“总而言之, 你要记住,这燕京小报的办报目标, 就是要做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报纸。”
  宋持盈提出一个问题:“可是,现在寻常百姓能认字的,着实太少了些。”
  这个问题张羡龄也曾想过,虽然大部分百姓不认字,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听戏听传奇, 只要换种方式即可。
  “民间有说书人,那以后也可以有说报人。”张羡龄笑盈盈道,“字虽不认识,话却能听得懂,所以咱们的小报,务必要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语言,像打油诗,顺口溜、儿歌之类的也能登报。”
  听了张羡龄一番话,宋持盈豁然开朗,的确,纵然大多数百姓不能读报,但可以听报呀。
  她忽然有了许多念头,道:“如此,咱们印报纸的纸张也不需要用太好,用黄色土纸即可,这样,价钱也可以压低。”
  “没错,连装帧都不需要。”张羡龄抖开一张宫报,“就像这样大开本,对折即可。”
  两人说了一会儿,梅香上前续茶,轻声向张羡龄道:“该往清宁宫给老娘娘请安去了。”
  若是再晚,让其他人都等中宫娘娘一个,也不好。
  张羡龄只得起身道:“反正你多想一想,对了,秋菊你叫宫人拿一碟烤包子来,给宋夫人尝一尝。”
  宋持盈忙道:“多谢娘娘赏赐,妾身带回家吃便是。”
  “你不知道,这才出炉的烤包子吃着才痛快,拎回家去,就没那个味了。再说已近午时,想来你也饿了,吃点东西垫垫肚子,你就在坤宁宫里吃了再走,也没事。”
  盛情难却,宋持盈便在坤宁宫里留了一会儿。
  等宫人上膳的时候,她瞧见有几个内侍或抬或提着好些东西往内殿去,看模样,大概都是给小皇子的玩具。
  中宫娘娘一定很疼爱小皇子,宋持盈心想。
  烤包子送上来,却与寻常吃的白嫩嫩的蒸包完全不一样,烤过的包子外皮看着微微有些硬,略带焦黄色,特别香。
  咬一口,里面满满的都是羊肉,料理的很鲜美,没有半点膻气,吃起来极为可口。
  宋持盈吃着烤包子,忽然想,其实也可以将这种容易做又独特的美食刊登在小报上,专门做一个燕京小食品栏目,想来也能吸引百姓的注意力。
  离宫的时候,有一个大宫女拿了一包银子,塞给宋持盈,又说:“印刷上的事无需担心,宫中如今有一种金属活字印刷机,印刷东西很方便。”
  尊者赐,不可辞,虽说宋持盈并不缺钱,但还是接下了银两。
  回到家中,宋持盈便开始张罗报社的事。
  她的陪嫁里有两座书坊,一名日升书坊,一名月恒书坊。日升书坊在扬州老家,经营多年,来来往往买书看书的江南士林很多。月恒书坊则在京城,虽然店面大,足足有四间房,但因在京中开设的时间不长,论名声,不如老牌书坊杜记、集文。
  如今要印燕京小报,自然是要依托月恒书坊。
  正值年节,没过几日,月恒书坊的掌柜娘子杜娘子提了节礼来府上拜访。
  过大年,杜娘子一身新衣新鞋,连竹胎狄髻上所戴的头面也是新打的。
  向后门的门房递了拜帖,杜娘子便在角门前的一条长板凳上坐着等候。杜娘子的夫君是月恒书坊的掌柜,月恒书坊又是宋氏的陪嫁,是以杜娘子一直以宋氏的娘家老家人自居,不称夫人,倒称大姑奶奶。
  杜娘子给大姑奶奶拜年,也不是一回两回了,若是按往年的光景,多半是一个小丫鬟出来,引她到大姑奶奶陪房居住的屋里去,坐着喝盏茶,聊聊天。运气好,她能给大姑奶奶磕个头,若是遇上大姑奶奶忙,便只能口头上请个安。
  她原以为今日也是如此,不料少顷,大姑奶奶的陪房竟然亲自出门相迎。
  杜娘子忙站起来:“过年好嫂子,怎敢劳累你来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