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社区 > 穿越重生 > 大魏宫廷 > 第1629章 大梁战役【补更26/40】
  时间回溯至魏昭武二年七月二十日,楚水君率领百万大军攻破定陶。
  至此,魏国的宋郡,全境沦陷。
  攻破定陶之后,楚水君向卫国派出使者,要求卫国‘弃暗投明’,率领举国军队加入到讨伐魏国的联军当中。
  同时,楚国上将项末率领十几万大军陈兵于卫国边境的「菏泽」。
  在楚水君的软硬兼施下,卫王费畏惧于边境的百万诸国联军,唯恐惹怒联军,致使国家破碎、王位不保,终于在七月二十六日,对外颁布王令,终止与魏国的盟约,并顺从大义,加入诸国联军,一同讨伐魏国。
  至此,除西垂秦国以外,中原之地上的韩、齐、鲁、卫、越、楚等诸国,皆对魏国宣战,魏国举世皆敌。
  七月二十七日,齐将田耽,先克「煮枣」县。
  七月二十九日,齐将田耽、楚将项末、项培、并越将吴起,围攻济阳。
  当时,济阳殊死抵抗。
  除成陵王赵燊等人以外,坚守城池的尚有济阳王赵倬与长子赵成玄,以及庆王赵信的内弟户牖侯孙嘉——十几年前,在其父孙牟死于颐王赵殷主谋的叛乱之中后,孙嘉便继承了其父的爵位。
  双方鏖战两日,最终,济阳一方不敌诸国联军兵多将广,最终还是被联军攻陷。
  在即将破城之时,济阳王赵卓因为自己被流矢命中腹部,心知自己年势已高,就算破城之后还能苟活几日,多半也会亡于撤军途中的劳顿。
  于是,他便将长子赵成玄叫到跟前,嘱咐他道:“济阳已不能保,我儿速速带着你兄弟几人立刻率军撤往大梁,日后我济阳赵氏一门,就托付于你了。”
  赵玄几番苦劝无果,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带人撤出济阳。
  随后,济阳王赵卓又对成陵王赵燊叮嘱道:“我对贤兄断后,贤兄且率军撤往大梁,虽我大魏王都此刻已不在大梁,但大梁东郊仍有我赵氏王族王陵,切不可被狗贼破坏,使我赵氏一门颜面丧尽。”
  成陵王赵燊郑重其事地应下。
  破城之时,魏军全部撤离,唯剩下济阳王赵卓,仍率领私军继续抗争。
  最终,济阳王赵卓与麾下八百余名私军尽皆战死城内,鲜有人逃生。
  八月初二至初四,齐将田耽攻克「外黄」、楚将项末攻克「平丘」。
  初五,联军攻打「小黄」。
  驻守在小黄的黑鸦众,见敌军人多势众,遂带着圈禁的(庆王)赵信撤向大梁。
  八月初六,诸国联军攻陷「陈留」。
  至此,诸国联军离魏国的旧都大梁,已仅仅只剩下四十余里距离。
  不过,大梁方亦做好了抵御敌军的准备。
  自朝廷迁都之后,大梁府府正褚书礼,便成为了这座旧日王都的最高官员。
  因此在十几日前,当得知诸国联军攻破定陶,即将攻打到大梁时,褚书礼便召集了大梁城内的将领,与他们商议阻击敌军的事宜。
  大梁作为魏国的陪都,这一带亦有两万禁卫军驻守,平日里除了负责大梁城的治安以外,还肩负着守护大梁学宫以及协守冶城的职责,由前禁卫八统领之一的「靳炬」担任都尉。
  副将有二人,一人乃是前郎卫统领「周骥」,还有一人则是陇西魏氏出身的将领「侯聃」,三人共同执掌这两万大梁禁卫军。
  八月上旬前后,成陵王赵燊率领败军退至大梁,与大梁禁卫军汇合,共同在大梁城外构筑防御设施,以阻挡诸国联军。
  期间,为了守护王陵,不使赵氏因为祖陵遭到毁坏而蒙羞,成陵王赵燊与长子赵成瑞,并济阳王世子赵成玄,率军驻扎在大梁城外的东山,在山上建造营寨。
  至于大梁学宫内的学子,大梁府府正褚书礼则早已派遣兵卒将其中的文士、学子通通带到城内。
  八月十一日,楚水君率领诸国联军抵达大梁境内。
  大梁,乃是魏国旧日的都城,纵使诸国联军自从起兵一来连战连胜,也不会轻视这座城池。
  更何况,楚水君更希望通过威迫,迫使大梁城内的官民献门投降,毕竟大梁这座城池对于魏国的意义非同小可,若能迫使城内魏人投降,这可远比强行攻陷城池更能打击魏国的士气。
  为此,楚水君派了一名使者前往大梁城内,希望能够使大梁迫降。
  没想到,那名使者还未进城,只是在城下高声叫嚷,希望与城内的城守见一面,就被站在城楼上的大梁府府正褚书礼,命魏将周骥一箭射死。
  “岂有此理!”
  听闻此时,楚水君大怒,当即命令齐将田耽、楚将项末、项培以及越将吴起,各自率领军队攻打大梁,而其余军队,则在距离大梁大概二十里处的位置建造营寨。
  不得不说,大梁城作为魏国旧日的都城,它的防御性能,可非诸国联军此前攻克的那几十座城池可比。
  只见城墙上,每二十步就设有一座岗亭,岗亭内皆安装有魏国目前最优秀的第四代魏连弩。
  不得不说,魏国曾经在安装这些魏连弩时,其实仅仅只是作为一种象征或者装饰,毕竟,就算魏国已迁都到雒阳,但仍无法改变大梁在魏人心目中的地位。
  因此,但凡是冶造局研究改良出最新的战争兵器,首先会用于大梁的城防,尽管当时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些当前最先进的战争兵器,可能这一辈子也难以派上用途。
  但没想到的是,这回还真派上了通途,而且一开局,便让诸国联军灰头土脸。
  这不,在诸国联军强攻大梁的时候,城墙上的魏连弩便开始发威,专门瞄准着城外那些跨坐在战马上的将领,逐个点名射击。
  仅仅只是一炷香的工夫,诸国联军中便有三十几名将领被射杀,无一幸免。
  这惊地楚水君立刻终止了对大梁城的进攻。
  事实上,当时诸国联军的士卒,甚至才刚刚一路狂奔到城下,还未对大梁的城防士卒造成什么有效的威胁。
  “怎么可能?魏连弩的射程,莫非有近八百步?”
  站在阵地的前方,楚水君估测着大梁城墙上那些魏连弩的射程,莫名震撼。
  八百步,换算下来大概三百丈左右,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的射击距离,它甚至比其他国家打造的抛石机还要远。
  楚水君估测地颇为精准,第四代魏连弩,拥有着近三百丈的恐怖极限射程。
  虽说在这个极限射程下,它无法洞穿魏国最新式的铁盾,但要知道,这个比较对象乃是魏国最新式的铁盾,而并非是其他国家的盾牌或者甲胄。
  而一名千人将,一般他的有效指挥半径是多少?四百步!
  也就是说,倘若这名千人将想很好地指挥自己麾下的士卒,他最起码也得呆在距离最前线大概四百步的距离内,负责指挥方圆四百步内的士卒。
  然而这个距离,恰恰好就在魏国连弩的点名射击范围内,甚至对于魏国第四代魏连弩来说,这仅仅只能算是「中距离」而已。
  在这个距离下,就算那些千人将穿着几层甲胄,且手举盾牌护地严严实实,最终也难逃被魏连弩一箭射死的下场。
  『这可如何是好?』
  诸国联军的将领们有些犯难了。
  总不能叫那些千人将一个个都躲在后边吧?这样还如何指挥其麾下的士卒作战?
  最终,楚水君只能下令,命令所有先锋将领下马步行,撤除旗帜、更换寻常士卒的甲胄。
  虽然这样做会增加这些先锋将领指挥上的困难,但却是唯一能让他们逃过魏连弩挨个点名射击的办法。
  在想出办法后,楚水君再次下令进攻大梁。
  这一次攻城,那些在前线指挥士卒作战的联军千人将们,一个个都撤除了显眼的旗帜,并且更换了寻常士卒的甲胄,这终于使得大梁城墙上的魏连弩哑火了。
  这也难怪,毕竟魏连弩的弩矢皆是精铁打造,造价亦不菲,倘若几枚弩矢能换死敌军一名千人将级别以上的将领,那当然是不亏,但倘若用来射杀一般的士卒,那就太亏了。
  但让诸国联军没有想到的是,虽然大梁城墙上的魏连弩哑火了,但取而代之的,却是魏国在鲁国弩匣基础上改良的机关弩匣,这些射速极快的机关弩匣,对诸国联军的士卒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迫使楚水君再次在中途下令停止进攻。
  原因很简单,因为楚水君希望尽快攻陷大梁,因此,他派出去的,皆是诸国的正规军,也就是诸国联军的主力,似这般轻易就死在魏国战争兵器的攻击下,颇为不值。
  “派粮募兵上吧。”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楚水君选择了他楚国最管用的战争方式,即用人命去消耗敌军的精力以及箭矢。
  不过,单单派出粮募兵,并不能给予大梁足够的威胁,迫使大梁城内的魏卒时刻绷紧神经,因此,在思忖了一番后,楚水君决定让卫国的军队作为主力,毕竟卫国是迫于无奈才加入到联军一方的,与其留着这些与联军并不齐心的卫国士卒,还不如让这些士卒去对大梁城造成威胁——反正魏卫无论哪方的士卒被消耗,在楚水君看来都是一件有利于局势的事。
  截止当日,距离魏王赵润率领大军抵达大梁,还有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