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社区 > 穿越重生 > 抗战之老兵油子 > 正文_第四十八章.杀(5)
  1.
  第二天白天,全队人就躲在伏击点后面的林子里,倒没有被人发现,就是一个打猪草的十来岁小孩子背着背篓过来,被他们给抓住了,依金副队长的意思直接放了就是,但班长不肯,一定要等工地打响后才能放。
  他说,以前土匪遇上这种情况,都是要灭口的。
  下午四点半,突击一组的小三、二瓜、羊倌和突击二组的班长、周班长、姜天宝和火力组的蛮牛、李狗子、铁师傅开始向两里外的修路工地运动,金副队长就带着石牛、小柱子、二喜子、杨遇春、小龙进入了伏击阵地,牛牛也给留在了这里。
  突击组的六个人就借着地形掩护,低姿匍匐摸到昨天夜里挖的掩体里,等蛮牛他们先打响。
  蛮牛和李狗子已经在坟包那里架好了机枪,就开始不断看手腕上的手表,等5点一到,他就发声:铁师傅,时间到了,你先撂倒一个吧。
  铁师傅就蹲在不远处的一棵大树边上,他答一声好,马四环就啪的一枪干脆利落把一个端着三八大盖的鬼子的脑袋打爆了。
  这一百五十米对他而言也太近了,不爆头简直难受。
  蛮牛的机枪也开火了,一个点射把另外一个背着枪的鬼子撂倒。
  一下子鬼子工棚里就出现了惊慌失措的叫声:敌袭、敌袭、隐蔽、还击.....
  铁师傅枪声一响,工地那边就炸了窝,村民们跑的跑,躲的多。
  在工地上的鬼子工程师拔出王八盒子和两个守卫就往这边冲过来,还在半路就被蛮牛和铁师傅一个一个敲掉了。
  蛮牛就冲着工棚搂火,“哒哒哒”,停一会。又“哒哒”两枪。
  小三就焦急地等鬼子打电话求援,但上百米距离他也听不到鬼子到底求援没有。就看着手表等时间过去。
  鬼子的四条三八大盖被打掉后,工棚里的几个鬼子只有王八盒子,难得他们还敢凑到门口冲着蛮牛他们方向用手上的王八盒子还击。
  蛮牛觉得太没劲了,要不是小三和班长严令要留给他们突击小组实验近战突击战术,他直接把工棚里面的鬼子全突突了。
  他让到一边:狗子,你来打几个点射吧,慢慢打,就冲着门口打就是。
  李狗子欣喜不已,赶紧爬过去把机枪按照蛮牛交代的要领抵肩据枪,蛮牛还在指点:枪托抵踏实,开火的时候要把那个铁肩托扛住,子弹一出去,枪管就往上抬,这铁肩托就会往下压,你不扛住,后面两颗子弹就飞了。(1)
  这边突击小组六个人就等在那里,羊倌就急了:队长,咱们冲吧,你看鬼子都没声了。
  小三看看表,还有两分钟呢:急什么,没听见鬼子王八盒子还在打吗?
  这里打得太轻松不怪鬼子,拿长枪的都被打死了,里面四五个拿王八盒子的能怎么样?换了是小三和班长几个拿着些王八盒子在里面,对着机枪和马四环一样没辙。
  好不容易捱到5点过5分,两个突击小组就按照演练的队形冲了出去,这边机枪就换回蛮牛了,他得负责警戒。
  两个小组躬身冲着,一直跑到半路都没有遇上一声枪响,鬼子都盯着机枪那里呢,倒是听见鬼子正在大声求援,不过很快就变成大声的“莫西莫西、莫西莫西”。
  小三就明白是二喜子他们已经把电话线割断了,此时二喜子和小龙扛着一根绑着镰刀的竹竿沿着公路边跑,一路跑一路割。
  岩崎大队大队部里,值班鬼子军官已经接到了两通报警电话,分别来自于修路工地和乌由镇,接到工地上第一通求援电话时,他已经下令机动小队准备登车出发了,紧接着第二个求援电话也来了。
  他一边下令机动小队的两辆卡车分别往两个方向增援,一边准备去报告大队长岩崎中佐,紧接着第二通求援电话已经来了,但说到一半电话就断了。
  回拨过去还是不通,再打乌由镇,也是一样。
  接到报告的岩崎中佐已经赶到指挥部,听值班大尉报告情况后,他很奇怪:纳尼?两处同时受袭?电话线都被切断了?
  是桂军第七军的人吗?给川崎中队发预先号令,命令他们开始收拢部队,准备出击。运输队的卡车就近卸下货物,去川崎中队驻地待命。(2)
  2.
  这边突击小组已经逼近鬼子工棚,门口的两个鬼子惊叫起来,他们看见了6个成战斗队形的背嵬队员距离已经不到40米了,前面4人有三支上了枪盒的驳壳枪指向自己,还有一人是一支少见的步枪也瞄向他们,慌忙中拿王八盒子指向这边,两人马上被打倒,其中一个人匆忙中总算开了一枪才被班长和周班长两支20响发射的六发子弹打倒,另外一个鬼子的王八盒子还卡壳了,小三发射的7.92子弹飞速钻进他胸膛时他还在愤愤不平:这南部十四式手枪有不卡壳的时候吗?
  两个突击小组又冲了上10米,小三下令:准备投弹。
  就和二瓜蹲了下来,羊倌已经从胸前背心里取下一颗手榴弹拧下盖子,马上拉弦等了几秒准确的扔进了工棚里。
  那边姜天宝也紧跟着投出了一颗手榴弹。
  两声手榴弹炸响后,里面再没有声息,小三就加快冲击,进了工棚里面一看,里面5个人都已经死了-门口被打死两个,先前被蛮牛的机枪打死一个,被手榴弹炸死两个。
  班长和周班长就冲进装材料和工具的工棚搜查,里面没人,再进伙房看,伙夫爬在地上瑟瑟发抖,周班长眼睛放光,里面不少粮食,尤其是鬼子的牛肉大罐头真不少,怕不有一两百听。他们算野外作业,鬼子后勤部门准备了很多罐头的。
  这边枪声一停,金副队长就往这边赶,他要来打扫战场,尤其是收集情报资料。
  小三就下令二瓜守在这里,把鬼子的枪支弹药收拢一堆,周班长特别交代:不能让老百姓把罐头和粮食拿跑了。
  实际上村民哪敢呀,早都跑没影了。不过要是离了人,那这些东西肯定也留不下的。
  然后5个人就往伏击地点跑去,前面蛮牛和铁师傅他们早就走了。
  半道上遇见过来打扫战场的金副队长和杨遇春,匆匆交谈几句,说了缴获不少罐头要收好就各自走开。
  3.
  乌由镇这边,王老七大队长亲自指挥的佯攻早就结束了,打了几分钟,他们也没手表闹钟啥的,就数数估摸着差不多了,割断电话线撤了。
  他们没有打死伪军,同样伪军机枪步枪还击半天(没见人影还在打)也没有伤着他们的人。真正辛苦的还是堵路,县大队是先堵了路才过来放枪的,他们断路采取的笨办法,但实际上更有效,他们用几根杠子从坡上撬了一块大石头滚到公路上,鬼子没有工具,忙活了半天,最终还是从路边砍了几根树,用树干来慢慢撬,才移走这块桌子大小的石头。足足被拖了半个钟头,等鬼子援兵赶到乌由镇,县大队早不见人影了。
  而许家镇那边,如小三预计的那样,伪军听见枪声传来,倒是全部在镇两头的工事里严加戒备,但主动出来是决计不敢的。
  小三他们五人跑到伏击地点时,时间还不到5点20,大伙就赶快进入堑壕,用很多树枝杂草掩盖起来,上午抓的小孩子早就放了。
  每个人都枪上膛,手榴弹拧开盖子放在前边,每人两颗手榴弹。
  小三想着要是鬼子卡车过来,被我们打个措手不及,鬼子下车后肯定躲在车子那边或者车子下面,躲在那边我们就打不到了,拖下去对我们不利,怎么办?派挺机枪过去?公路对面都是田,光秃秃的,机枪也不好布置,两三百米远倒是一片丘陵,但石牛在这么远能打好?蛮牛肯定不能过去,这边更重要,距离这么近非靠他压制不可。
  就对铁师傅说:铁师傅,你看见对面的丘陵没有?你跑到那里去找个地方,等我们打起来,鬼子肯定先躲到车那边去,你就在那边慢慢敲脑袋。
  铁师傅一想,这办法好,再说这边离公路太近了,发挥不了他远距必杀的本事。那丘陵不远不近正合适,他找个高点的地方对着这里挖个掩体筑好胸墙,在胸墙中间开个口子把枪一放,跟打靶一样。
  就拿起马四环蹿过公路,往对面的丘陵跑去。
  小三又对蛮牛说:蛮牛班长,你给石牛分一个30发的弹匣吧,这里太近了,一接上火就是短兵相接,你们两挺机枪一开始就干上60发,压着鬼子我们好扔手榴弹。
  蛮牛还有点不情愿,嘴里嘟囔着:石牛他机枪才摸多久.....
  班长摸过去又给他脖子一下:这么近,谁打不中?靠的就是一开始打得猛,压住鬼子,不给他们机会组织反击。
  蛮牛先把枪上的20发弹匣换成30发的,又抽出一个30发的递给班长。然后命令旁边的副射手李狗子抓紧时间把在工地打空的两个弹匣给填满子弹。
  过来二十来分钟,金副队长、二瓜和杨遇春三人挑着担子过来了,鬼子装材料工具的工棚里扁担箩筐多的是。
  金副队长挑的是四支鬼子三八大盖和装具子弹什么的,连都看不上的王八盒子都全部放在箩筐里,还有些鬼子的笔记本、地图之类的,二瓜和杨遇春就挑的全是罐头了,近200个大罐头可不轻(3)。
  金副队长招呼他们把担子放到林子里去后,下到堑壕边抹汗边跟小三说:给修路的村民吃的都是些粗粮,玉米面之类的,但好歹也是粮食,只能回去时再弄走了。
  三人也在堑壕里找好自己的位置,把手榴弹摆好。
  说话间,小三脚边的牛牛突然站起来,头转向县城方向,小三心说:增援的鬼子可算来了。
  就爬上去看,班长趴在坡上拿着望远镜对着县城方向的公路看着呢:两里外,打头的是辆鬼子的挎斗摩托,上面有三个鬼子,后面只有一辆卡车,离摩托车有一百五十米样子。
  小三蹲在接过来看了一下:鬼子卡车上挤满了人,看上去30人是有的。
  两人就下到堑壕里,小三脑子急转着:鬼子前面派了开道摩托,后面卡车又离得远。
  前面公路拐弯处边上已经砍了棵树的,随时补两下就可以放倒。但是如果现在就砍,就会把鬼子摩托也拦住,摩托上鬼子一示警,后面卡车远远停下,这仗就不好打了,对着那边的坡上工事也没挖,兵力也处于劣势。
  就是马上撤离都不行,鬼子只要搬开这棵树,卡车一跑起来就堵我们前面了。
  那只能等摩托过了再砍倒树,不过鬼子摩托上没有遮掩,很好观察,非得等摩托稍微走远点才能砍,不然就被摩托上的鬼子发现了,可是前面摩托走远了,后面卡车就近了,砍树的人搞不好还在砍卡车就转过来了,砍树的就危险了。
  沉思间,摩托声都听得见了,大家都在望着他,等他决定何时砍树堵路。
  后记:
  (1)现代机枪已经没有这个设计了,因为比较鸡肋。抑制枪口上跳都选择设计枪口装置。
  (2)日军的机械化程度并不高,尤其是南方占领军,很多师团都缺乏卡车。
  (3)鬼子供部队的牛肉罐头是900克一个,发给每个士兵的才150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