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社区 > 穿越重生 > 八零年代女首富 > 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285节
  欧小飞一直在边上陪着呢,见状终于忍不住:“周经理,咱们需要这么麻烦吗?直接找人就行了呀。”
  这么多部门来检查,摆明了上面有人。可就他们有人吗?自己这边又不是没人。媒人根本做不了这么大的生意。同样是找人呗,就看谁的关系硬,看谁能压得住谁。
  她就不相信,对方真的敢得罪部队,非要彻底撕破脸。
  不一次性把对方给打怕了,以后说不定他还会来找事儿。
  周秋萍摇头:“我不想找人压人。人情都是债,我今天欠了别人,以后肯定得还。能不能还得起,我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假手于他人。”
  况且,她非常不喜欢这种看谁背景硬的方式。好像人不需要做事,只要比拼背景就行。那她到底是在为自己做事?还是为背景做?她又算什么呢?
  离开了所谓的背景,她也不是一无所有。不依靠背景,她同样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她做出的成绩,她积攒的人脉,她的手腕和能力,都是她独立的底气。
  周秋萍叮嘱欧小飞:“你找人帮忙打听一下,问问清楚,到底是哪路牛鬼蛇神找咱们的麻烦。咱们不惹事儿,但也从来没怕过事儿。”
  一而再的找事儿,就别怪她不客气了。
  作者有话说:
  关于给留学生的生活补贴,下面是我查到的一些资料。
  1960年代来华的非洲留学生已实现学费和住宿全免,每月津贴从80元人民币涨到100元,是当时中国县团级干部的工资标准。而1962年到中国的阿尔巴尼亚学生津贴为150元,继而引发了非洲学生对中国政府的成见。留学生不受生活必需品凭票供应的限制,每天早餐有牛奶、鸡蛋,可在商店用现金购买任何商品。据当时加纳学生伊曼纽尔·约翰·海维(emmanuel john hevi)反映,由于和中国学生存在严格的交往限制,他过了很久才知道双方物质待遇上的天差地别,1960年时并不知道中国发生了大.饥.荒。因为享受到了特权,外国留学生感受到了中国人的敌意。因为可以不受限制购买物品,会有中国人以非法的交“手续费”的形式托留学生购买诸如御寒衣物的现象。1988年,河海大学留学生冲突事件里,报道提到他们当时的生活补贴是600块。
  第251章 农场真热闹
  方主任是行动派, 既然有心开新节目,第二天一早,他几乎是跟小朋友们一块儿到达的少年宫。
  少年宫的负责人甚至还没来得及把这帮娃儿们召集在一起, 叮嘱他们后面如何回答问题, 就叫方主任直接堵住了。
  年过半百的老头热情洋溢,趁着小孩们对摄像机好奇不已的时候, 趁机开口询问:“你们对什么最好奇呀?是想知道电视机是怎么放的, 钢琴是怎么发出音乐声的,还是收音机里是不是藏了个小人?”
  小孩子们激动死了,七嘴八舌。
  有的很肯定电视机里藏着很小很小的人,就跟话剧舞台上的人一样,专门演戏给他们看。
  有人大声说不可能,理由是里面的人上哪吃饭去?屙屎拉尿怎么办?电视机又不能进水, 肯定会坏掉的。
  周秋萍听得满头黑线, 目光四处梭巡, 落在卢小明和祝强身上时,她感觉自己终于得救了, 赶紧跑过去, 跟狼外婆似的诱导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炸鸡是怎么做出来的?想不想去看养鸡养鸭?”
  这俩小伙子还没开口, 旁边的小姑娘先尖叫了:“我要去看养鸡!”
  她战斗力十足,一人抵得上一支队伍,赢得旁边的小孩跟着喊:“我们要去看养鸡。”
  卢小明和祝强懵懵懂懂的, 满脸茫然。但他们的小伙伴一拽他们的胳膊,他俩也喊了起来:“我们要去看养鸡。”
  少年宫的负责人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下, 趁机宣布:“好好好, 看养鸡就看养□□, 户外活动就去农场。到时候大家要遵守纪律, 不许到处乱跑知道吗?”
  小孩子们已经顾不上电视机里面到底有没有会演戏的小人,俱都高兴地大喊大叫。
  天底下的娃,只要能不待在教室里,别说外面有太阳了,就是天上下刀子,都不能阻碍他们欢快蓬勃的心。
  卢小明和祝强前脚还在懵圈呢,后脚已经兴奋地喊:“妹妹去吗?别让妹妹上学了,我们一块去农场。农场垦定有很多好玩的。”
  少年宫负责人趁机宣传:“是有不少好东西,还养了梅花鹿呢。”
  于是娃儿们更加兴奋了。
  三个小学生愣是用魔音灌耳术逼着周秋萍保证一定会带妹妹过去,才肯回教室上他们的航模课。
  方主任也被炸得头晕眼花,挺直腰杆时,两只眼睛都快变成蚊香了。他苦笑连连:“小孩的精力真好。”
  少年宫的负责人过来关心:“那你们什么时候来拍?我这边好做安排。”
  “明天吧。”方主任下定了决心,“明天就开始拍。今天我们做个准备,也让小孩家长知道这事。”
  周秋萍替他安排流程:“那明天可以先去快餐店,让大家见识一下炸鸡块炸鸡排是怎么做出来的,然后大家再去农场。中午饭就在农场吃,你看可以吗?”
  方主任有点担心:“那要不干脆让他们带点吃的过去野炊吧。午饭钱我未必能申请得到活动经费。”
  周秋萍笑道:“这您不用担心,不管农场还是我这边都可以安排。最多早上从店里出发的时候,让大家带着三明治走。”
  不过石场长十分够意思,听他爱人说了这事之后,还特地打电话给周秋萍,强调午饭他们包了。
  都是自己人的孩子,到了农场,怎么可能少了他们的饭?
  青青和星星太小了,又不是少年宫的小孩,周秋萍自觉一个人照应不了,干脆把阿妈也带上。
  周高氏嘴上嫌弃农场有啥好看的,实际上到了地方,第一个激动的人就是她。
  因为她看到梅花鹿了,一群梅花鹿悠悠哉哉地走着,眼睛湿漉漉的,目光温润,看上去真是漂亮极了。
  有孩子伸手摸它的时候,它居然乖乖地呆着,一点点都不会反抗的模样。
  梅花鹿的养殖员自豪地介绍:“鹿肉可好吃了,鹿血也是大补。”
  结果摸梅花鹿的小孩“哇”的一声哭了,大声强调:“你不能杀它,它是我们的朋友。”
  其他小孩跟着喊:“不要杀它,它是我们的伙伴。”
  喊着喊着,他们也哭了起来。
  少年宫的老师们赶紧安抚这群小家伙:“不杀不杀,没有的事儿,叔叔开玩笑的。”
  饲养员满脸懵逼,小声嘀咕了两句。
  这不废话吗?梅花鹿养殖是这两年才兴起的,养了当然是为了吃,难不成还当成祖宗供起来。
  可面对这群小祖宗,他可不敢再说一句实话,只能睁眼说瞎话:“没有没有,叔叔开玩笑的。”
  得,这群小孩真是没口福,本来中午准备了烤鹿肉的,就是按照《红楼梦》说的那种做的。
  周秋萍一听,还是算了吧。大夏天的让这么小的孩子吃烤鹿肉,亏他们想得出来,生怕孩子们不淌鼻血。
  好在小孩子们的注意力总是很容易被转移,前面看到一群鸭子时,大家又激动了,大喊大叫:“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
  星星双眼放光,大喊:“烤鸭!”
  吓得周秋萍赶紧抱起女儿,生怕这只吃货引起众怒。
  刚才还说梅花鹿是他们的好朋友的小学生们却集体叛变了,也跟着大叫:“烤鸭!”
  还有人转头问老师,“我们中午是吃烤鸭吗?”
  俨然没有“鸭鸭这么可爱,怎么能吃它呢?”的意识。
  看样子小孩们的动物朋友也是薛定鄂的朋友。
  再跑到前面,瞧见草地上的小羊羔时,小学生们激动地大喊大叫。有人说是烤羊肉串,还有人说是涮羊肉。
  一个个说得口水直流,目光灼灼的,搞得人家小羊羔都吓得瑟瑟发抖,直接撒开腿跑开了。
  这下更热闹了,亢奋的小朋友们集体往前跑,想要追逐小羊羔。如果不是老师在后面拽着,还不晓得他们要疯成啥样子。
  继续往前,看到波光粼粼的池塘,少年宫的老师开始提醒小朋友们注意观察,回去要写作文,大家跑的就更快了。气得老师在后面骂:“一个都不能少,每个人都必须写。”
  青青和星星吓得赶紧抱大人的腿,小脑袋拱啊拱的。
  周秋萍哭笑不得:“你俩还知道啥叫写作文啊?”
  小明和小强手拉手地跑过来,他俩刚才追蝴蝶去了,刚被撵回来,不明所以。小强同学还强调:“妹妹不怕,哥哥在呢。”
  青青跟妈妈咬耳朵:“昨天写作文,小强哥哥哭了,他不会写。”
  周秋萍噗嗤笑出声。人生苦从识字起,果然好悲剧。
  周高氏东张西望,半晌才点点头:“这里可以弄块地,种点东西。等有空了,过来住几天。”
  卢小明激动道:“就跟《红楼梦》上的庄子一样吗?”
  祝强更激动:“那到时候是不是有人送吃的?”
  他可记得电视剧里面,庄头送了好多吃的。那个贾家还说不够吃,真不知道他们有多能吃。
  周秋萍笑道:“那得自己过来拿。”
  她有点心动,主要是这里的风景实在太好了。度个假什么的,再合适不过。就是不知道现在的政策允不允许,如果农场给承包地的话,那倒是可以搞一搞,挺有意思的。
  她点头道:“回头我问一下石场长吧,行就行,他们这里的地应该不少。”
  大家一路走一路看,其实也没干啥特别的。但沐浴着阳光吹着清风,一路好风光看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洗礼。
  待到中午吃农家饭时,众人的胃口大开。她自己也用鸡汤泡了锅巴,吃得香喷喷。
  石场长特地过来打招呼,再三再四表示怠慢大家了。
  众人当然客气,就连不会客气的小学生们也表示感谢,他们今天玩得很开心。还看了小鸡是怎么孵蛋的。
  原先他们都以为得靠老母鸡孵蛋,没想到现在已经用机器了。把鸡蛋放进去,小鸡就能自己出来。
  看孵蛋机的时候,好多小孩都傻了,大惊小怪,原来机器也会生小鸡。
  石场长哈哈大笑,绕了一圈过来和周秋萍打招呼:“周经理,辛苦你啦。”
  周秋萍笑道:“我辛苦什么呀?我就是来玩的。对了,我想问一下,你们这儿有没有地可以承包?我想弄块地玩玩。”
  是真的玩一玩。她也不指望种地发财,她压根就没精力搞这一块,况且靠农业致富难度系数太高,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她就是单纯的对土地有感情,种花民族血液里流淌的东西。
  石场长迟疑了一下,颇为惋惜:“你早点说就好了,我们这两年都承包的差不多了。”
  周秋萍笑道:“没事儿,我就是随口一问。”
  他突然间想起来:“江心洲你要不要?有个江心洲倒是没人承包。”
  那里原先是个荒岛。
  60年代大串.联的时候,有知青跑到那里就没走,立志开荒。后来知青大下放,农场为了方便管理,也分配了不少知青到岛上去,一度把江心洲建设得红红火火,还作为先进典型被表扬过。
  只是从10年前知青大回城开始,这些年陆陆续续的,知青离开了。三年前最后一位留守知青回城顶了爹妈的职,也彻底离开了。自那以后,那片江心洲就算荒废掉了。光有渡船,又没个桥,进进出出不方便,大家自然也不愿意过去搞承包。
  周秋萍倒有些兴趣,追问了两句:“那岛有多大呀?夏天会不会被淹了?”
  “那不至于,这30多年夏天发了多少次水,哪回也没淹到它。面积嘛,我记得有上千亩地,大大小小有30个山头。以前全是树,后来才开荒种的地。不过三年没人管,估计地也荒了。你要是想承包的话,意思意思给点承包费就行。”
  周高氏一听上千亩地,吓得直摆手:“那哪忙得过来?这么大的地方,最多包个10来亩地就差不多了。”
  石场长倒是相当热情:“别啊,不行的话你雇人干就是了。我们这边都有种田的熟把式。总不能让你们真下田啊。”
  承包还是不承包,又该承包多少,必须得先上岛看看才知道。
  好在通往江心洲虽然没桥,但还有船往来,不然连岛他们都上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