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社区 > 综合其他 > 小知县 > 小知县 第348节
  毕竟是先皇留下的根基,他筹谋那么久,就是为了让儿子平稳交接皇位,如今看来确实如此,没有辜负先皇的期望。
  既然各处官学的事情已经处理好,纪炀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培育良种上。
  这是他在扶江县的时候就说的事。
  好的,健壮的种子,从出生起便更能抵御病虫害。
  即使到现在,培育良种的步伐依旧没有停止,现代的种子跟古代的种子,甚至说两种概念。
  纪炀自然不会觉得可以一蹴而就,但肯定要沿着前人的路往前走,让承平国的种子更饱满,产出更多粮食来养育百姓。
  吃饭这种头等要事,永远排在第一位。
  可育种不是件容易的差事。
  甚至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但纪炀既然专心去做,心里早就有数。
  其实把天下农人聚到汴京,不见得是件好事。
  承平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土壤条件都不一样,各地的病虫害更不相同。
  当地的水利,土地肥力,以及当地农人的水平,全都不同,根本不能一概而论。
  但汴京到底是首善之地。
  在这里琢磨出经验,才好推广全国。
  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当初在扶江县,纪炀都是收集各个村子土壤进行分析,都知道县城东边的土跟西边的土很不相同。
  何况全国这么多地方。
  种田向来不是件简单的事。
  悯农那首诗为何能流传千百年,是有原因的。
  有人说过,中原传统农业的特点,基本可以总结为八个字。
  多元交汇,精耕细作。
  后面四个字大多数人都知道,可前者了解的人并不多。
  大意是如此广袤的土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碰撞,让各种先进经验互相交流补充,最终慢慢发展到传统农业能到达的顶峰。
  新皇按照纪炀的想法召集天下农人,便有多元交汇的意思。
  按照自然发展,让这些经验互相交流,谁知道到猴年马月去,不如人为开个交流大会。
  让东西南北各个地方的农人互相交流,总会有更好的方法。
  这期间虽然少不了争论,但都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过程。
  纪炀到皇庄的时候,看着外表那样奢华,进到里面发现,庄子没什么景观,都是一块块划分出来的田地。
  现在四月份,正是庄稼生长的好时候。
  纪炀到的时候,大多数农人都在田地里做事,他们丝毫不敢懈怠,想早点培育出新皇想要的良种。
  不过刚到这,纪炀便看到内里有个面色不善的官员。
  这个官员纪炀并不认识,等庄子管事说了,纪炀才知道,这位官员正是从应天府而来的金家二少爷。
  应天府的金家,现在谁人不知。
  但他家是先皇病重之后才重新提起来的,当时大婚说不出匆忙,但也算突然。
  所以当时应天金家只来了如今的金学士夫妇,金家长子,以及三妹,也就是如今的皇后。
  剩下的家眷则在年后才陆陆续续搬到汴京。
  这位金家老二便是押后而来。
  原本早就要到汴京了,金家长子金炳郡临时差他寻农人过来,所以耽误到四月份。
  估计也是为这事在生气。
  金家老二跟纪炀一样的年纪,今年二十七,看着个子稍矮,面容也差不少。
  纪炀隐约知道些,朝中有些多嘴多舌,拿他们两个对比。
  所以这面带不善,估计也有冲他来的。
  可惜纪炀不是个爱热脸贴冷屁股的,朝金家老二稍稍点头,继续忙自己的事。
  育种这事,从最早的齐农要术就有记载,再之后的农书都有提及。
  可纪炀来看,承平国的育种,只有最顶尖的农人才会“种取佳穗,穗取佳粒”。
  所以这个观念还要推进。
  好在已经掌握国子监跟下面官学,让深处各地的官学来传播育种的概念,自然最好不过。
  那些夫子既然拿了重新拨给他们的官田,自然要出一份力的。
  现在皇庄有几块地,就是纪炀单独开辟出来,让王伯找人过来种植的。
  其中一块地完全按照后世的“一穗传”的方法来育种。
  便是选取明显优质的稻穗麦穗,通过它来繁殖,这种方法即使在暖房控制温度,也要许多年的时间才能成功。
  但能被后世康熙皇帝推广的,自然是极为可行的方法。
  纪炀去了官服外衣,绑起袖子,下到田间检查,这应该是第二年的麦穗了,明显比寻常田间地头的麦子要饱满。
  当然也有水源丰富,肥料充足,伺候精细的缘故。
  旁边则是同样方法的稻子,质量也很上乘。
  这几块地里,一共有三十多种稻种,更有不少麦种。
  只要培育成功,将会是百姓饱腹的基石。
  纪炀这边的地都如此,皇庄其他地方也不例外。
  在这之外,还有一块地是纪炀比较重视的。
  这块地里只有水稻,没有麦子。
  传统农业往后发展,必然会产生南北易位的现象,即,原本农业重心的北方会渐渐转移到南方。
  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黄河流域不稳定的原因,也有人口逐渐增加,改造南方水田的缘故。更有南方农具的快速发展等等。
  纪炀到底是后世的人,知道后世北方依靠冬麦达成两年三熟,而南方的早稻却更为夸张,四个月就能长成的稻子,能不喜人吗。
  一年两熟,两年五熟。
  这能养活多少百姓?
  他那个时空说的苏湖熟,天下足,即使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可见一斑。
  也就是苏州跟湖州粮食成熟,会让天下都太平。
  如果按照正常历史进程,可能还需要个几百年时间。
  但他的出现,无疑会加快这种速度。
  其实现在已经隐隐有这种迹象,这期间的差异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清,等到机械大力发展的时候,这种转移可能会再次转变。
  纪炀现在能考虑的,那就是怎么让这种优质稻种快些育成。
  怎么别人穿越都带系统,他就没有呢。
  这当然是玩笑话。
  纪炀从引种,到育种都很上心。
  引种也是技术活,要看种子的情况,更要看种子适不适合当地的气候日照雨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
  育种的时候更要治病虫害,更有杂交育种这种看命的事,天南地北的两种稻子种在一起,总能有更强壮的出来。
  杂交出来一直到三四代,说不定还不能稳定。
  纪炀跟着农人给田地里的稻子剪掉不开颖的小花,再看着农人熟练完成人工授粉,又用轻薄的防水纸袋塞好。
  整个皇庄的农人,成千上万次完成如此细致小心的操作,为的就是给皇上,给天下培育出良种。
  除了稻子小麦之外,还有麻,菽,粟,豆,等等的培育,都在有条不紊进行。
  估计死了多时的长公主都不知道,她这个没建成的园子,竟然在做这等利国利民的事。
  检查过田地之后,纪炀被平安扶着出来,身上不少泥点,这边的农人已经习惯了,连忙让人取水。
  纪炀笑:“没事,穿个外衣便看不到了。”
  即使有一星半点的也不算什么。
  反正已经傍晚,该回家了。
  今日查验很有成果,回去之后要一一记录才是。
  纪炀穿着衣服,平安低声道:“大人,金家二公子一直在看你。”
  纪炀自然知道,开口道:“随他去。”
  看就看吧,又不掉肉。
  不过纪炀对平安说:“你先回家吧,你家娘子还没出月子。”
  回汴京之后,平安家人便帮他张罗了婚事,纪炀自然也随了礼。
  对待平安,他如同家人一般。
  当初能跟着去偏远之地,足见是个可信又正派的。
  之后跟着他也算走南闯北,平安在伯爵府都是极有体面的,大有王伯之下第一人的意思。
  但说到平安,纪炀也想回家看看他家娘子,他家娘子现在有四五个月的身孕,等到八九月份,他便能当爹。
  两辈子为人,头一次当爹,还真有点兴奋。
  平安在自己少爷面前是不需客气的,可还是道:“等回了伯爵府,我便回家去。您给我家安置的院子距离伯爵府很近,不耽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