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场一事,税关一事,国朝财政能完全掌控,就征收的那些税收银子,想征七八百万两银子,绝对没任何问题。
  崇祯皇帝的要求不高,在三年暂稳期将这些落实下来就行,期间遇到相应的问题,解决相应的问题就是了。
  当权谋算计和党同伐异的风气,不再是国朝的唯一色调,崇祯皇帝觉得依靠守旧的官员队伍,还是能解决不少问题的。
  遇到反抗阻挠的,遇到违法乱纪的,那厂卫势力也不是吃素的。
  等三年暂稳期一过,大明上下摆烂的态势,初步得到遏制和解决,那涉及更多核心利益的制度,就能跟着推行起来了。
  只要手里能掌握规模不小的新军,完全服从崇祯皇帝的调动,就算有公然跳出来反对,或干脆掀摊子的,那就派兵镇压之!
  周遇吉所领的勇卫营,若是能趁着三年暂稳期,在镇压流寇中斩获战绩,不叫流寇冲出山陕等地,那正兵五万,辅兵若干的野战新军,崇祯皇帝是必要的建立起来的。
  而留在西苑讲武堂的高级将校班,在这三年暂稳期,想一步步掌控三大营,并操练成新军的话。
  那实际掌握在崇祯皇帝的新军,规模能突破多少?
  当大明的皇帝,能够抓住兵权,并拥有良性的财源,跟庞大的文官群体,掰腕子,玩斗争,那就站到制高点上了。
  “伯雅,从内城一路走到这外城,你有什么感受?”回归现实的崇祯皇帝,看着脏乱差的坊市,对身旁的孙传庭说道。
  “有没有觉得这京城内外两城,差别太大了?尤其是随意搭建的屋舍,一旦出现走水之事,那必然殃及大片。”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干。
  崇祯皇帝在内心深处,所构想的大明,是美好的。
  但是想要实现这些蓝图,那么在现实中要去做的事情,就是一项项艰巨的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将改变落实到实处,就是崇祯皇帝要去做的事情。
  第三十一章 除四害,指一条明路
  顺着崇祯皇帝的目光看去,熙攘的街道上,杂乱无序的屋舍,一些淡淡的臭味,飘散在这空气中,叫孙传庭的眉头微蹙起来。
  大明的国都京城,大体分为四层,即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所谓‘四九城’这一别称,就是根据皇城的四门和内城的九门而起。
  起初成祖皇帝决定迁都,以巩固大明治下的北疆之地。
  不过在修筑京城时,并没有外城这一规划。
  没有外郭城的京城,这一整体格局,一直延续到嘉靖年间。
  然面对草原外敌的威胁,其实早在成化年间,就有过修筑外城的建议。
  但是出于多方面因素下,加之修筑外城的确耗资巨大,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嘉靖二十九年,朝廷才算正式动工,先于内城南面三门,修筑关厢城,只是修筑的过程中,因拆迁之事,导致民怨沸腾,被迫又停工了。
  一直等到嘉靖三十二年,利用元大都的遗址,四面环绕修筑京城的外郭城。
  原本计划修筑的外城,是环绕内城修建一周,但是吧,国朝财力不足,加之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出现火灾,要重建损毁严重的宫殿,最终也只修建了南城一面,后续虽增筑了外城各城门的瓮城,但整体的格局也就定下了。
  “伯雅,你可听说过‘四九城’这一说法?”
  看着眼前脏乱差的场景,崇祯皇帝双眼微眯道:“内城和外城,就像是两个地方,一道高大的城墙,宛若天险一般,隔绝了居住在这里的人。
  同在天子脚下,达官显贵、家境富裕的群体,跟这些贫贱的群体,所居住的地域,就像是仙境和地狱。”
  “……”
  孙传庭沉默了,透过天子所讲之言,孙传庭敏锐的觉察到,天子这是想要整修京城上下吗?
  可真要这样做,那又谈何容易啊。
  在国朝的情况,稍稍有些好转时,这般大兴土木的整修京城,那必然会拖垮国库的。
  一旦遇到什么新的危急状况,国库空虚的大明,就会陷入到被动的境遇下。
  在残酷的现实下,纵使孙传庭也有意想改变这些,但却不能真的这样做。
  “黄少爷……外城所堆积的问题,是长时间所形成的。”
  孙传庭眉头微蹙,对崇祯皇帝说道:“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没有几百万两银子,甚至是更多的银子,根本就解决不了。
  当前的国朝,虽说有些起色,可面对这等大兴土木之下,必然会生出民怨,更会叫国朝陷入被动下的。”
  孙传庭所讲的这些,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对于崇祯皇帝来讲,重新建设整个京城,重新修缮城防设施,乃至是大力整顿脏乱差的环境,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这三件事情,在崇祯皇帝的眼里,都是很重要的。
  不过非要分出个主次。
  大力整顿脏乱差的环境,是第一要位,毕竟京城这边,所居住、聚集的人口,超过了百万众。
  一旦疫病爆发出来,那出现感染死亡的情况,就依着大明当前的医疗体系,根本就没办法抑制住。
  重新建设整个京城,是第二要位,并且在崇祯皇帝的构想中,若是能依托外城,以分区域进行重建,再设两个商坊,那就能借助大明版地产经济,逐步盘活整盘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