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孩子,早川明理就这样长大了。外人看来,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
  “更隐蔽?”母亲很好奇。
  她咬下三明治顶端的尖角:“如果考差了,一回家,就找个学习的借口,把你手机拿过来。老师发短信的话,就把短信删掉。这样你根本不知道我们考了试。写作业也一样,独立完成就好了,也不用你插手。”
  母亲歪着头:“你就没失手过?”
  她朝天翻了个白眼:“我也没考差过几次。”
  在十二三岁左右认识早川明理的人都会说她有点傲气。当然,是那种小小的聪明,小小的傲气,类似于便利店里获得的找零,看着亮闪闪的,装进兜里叮当作响。摆你一道,但也没什么坏心。
  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的问题,她从来没有问过。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她告诉自己,要好好读书,而她恰恰很会读书。又告诉自己,要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而她恰恰不讨厌那些活动。表扬和鼓励唾手可得,只要多一点刻苦、多一点细心。很快便没有人叮嘱她要懂事了,因为谁都知道,早川明理是最懂事的孩子。
  这里面可传授的经验很多:比如,报喜不报忧,尽量少提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比如,删掉老师发来的短信,熟练应付考卷上的签名;比如,尽量表现得成熟、稳重、独当一面,即使犯了错误,也会被老师通融。那时节,母亲不认识她的班主任,不了解她的学习情况,去开家长会,兜兜转转走错了教室。父亲则更过分,一坐下来就开始玩手机。回家问他,老师说了什么?一问三不知。
  父母的关注渐渐不再困扰她了。随着年岁增长,它和扔在床底的玩具箱一样,成为了碍手碍脚的多余之物。修学旅行时,她站在队伍末尾,拖着自己收拾的超大行李箱,告诉同学:“我妈没空管我。”抱怨中流露出得意,叮叮当当的,像是找零晃动的声音。
  国小五六年级,她举手投足里都有这股得意。去好朋友家玩,对方家长问她,成绩这么好,平时怎么学的。她天真烂漫地一抬头,说就这么学啊。对方家长又问,作业做这么快,也教教我们某某呀。她心知不过是客套,然而嘴上反应比脑子更快,扔过去一句,那还不简单,用上课的机会写呗。一天的课上完,作业也写完,回家就轻松了,还可以看看课外书。难吗?不吧,一本英语练习册,我开学第三周就做完了。
  回想起来真是令人惊讶,要多好的朋友,才能忍受她。换个脾气暴躁或心思敏感的,大约直接翻脸不认人了。类似的事情她做过不少,前排女生的父亲常年外派纽约,自然要和人吹嘘,她却从不接茬,还专挑人家话里的漏洞,说银行职员表面光鲜,实则如履薄冰;老师选人参加奥数竞赛,分明是卯足了劲儿学的,却非要装出举重若轻的通透样子,说我从来不对答案,对答案有什么用呢?交上去的卷子横竖不能改,自寻烦恼而已;同班男生往她抽屉里赛情书,她偏偏找上门,问他为什么喜欢自己,看他面红耳赤,还要补上一刀,“你喜欢的是我,还是自己脑补的东西”。
  她知道有人在背后议论她,都不用打听,肯定的。学校就这么小,推开卫生间的门就能撞上。然而她偏偏就要这样的不喜欢,这样尴尬、妒忌、愤恨的眼神。仿佛别人越不喜欢,她的存在,就越不容置疑。
  上了高中,好朋友再聚首,和她回忆往昔,说那次她离开后,母亲如何叮嘱自己,早川的话是不能信的,小姑娘看着品学兼优,其实心思深沉,以后一块儿玩的时候,也不要被她带跑偏了。
  早川已经练就油盐不进的本事,当即便笑了,说我也就早熟一些,阿姨何出此言呢。好朋友也没往心里去:“我妈说,你要么就是说谎,想耽误我学习,要么就是虚荣,特地炫耀一下。”
  “耽误你学习这个罪名太大了,”她摆摆手,“还是虚荣比较切实际。”
  大人的眼睛往往毒辣,一下便把她看破了。后来,终于见识过天赋的头脑,和真正明敏的心灵,早川明理才承认,那是多么浅薄的得意。自己的确虚荣,甚至多少有些偏执。那五味杂陈的眼神,美好又辛辣,是叫人上瘾的。曾经,为了这一点点存在感,她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比如那次未果的作弊,想来真是惊心动魄,抄和不抄之间,只差一点;侥幸脱逃和违规受罚之间,也只差一点。说起来呢,不过是为了考前,有人在她面前说,到了中学,男生的成绩会比女生更好,叫她珍惜这考第一名的最后机会,因而生出的不服气。
  但她也知道,真正强大的人根本不会不服气。就像幼儿园的时候,和男同学打架,不是因为他踩死了西瓜虫,而是因为那句“野孩子”,恰好击中了她心底的恐惧。
  她的确害怕。头一次难倒她的排列组合,没人能做出的压轴大题,3比1的录取率,神奈川当地数一数二的中学。把小抄一叠二、二叠四塞进口袋的时候,自己都知道,小夜灯能照亮的范围多么有限,这目光就多么短浅,却还是只能伸出手,去抓那一点能抓住的确定。
  就像后来,她很懂得爱情不过是幻觉,却还是忍不住,要爱他到四月。
  作者有话要说:
  这几章想要回答的问题是:在明羽看不到的地方,姐姐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