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社区 > 穿越重生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36节
  第66章 旁观
  “王爷,咱们粮食没多少了……”
  磐石山北岭,岳乐和麾下两千残兵被围困于此,竟是弹尽粮绝。
  “之前不是说还够吃七日吗?”
  岳乐皱眉
  禀报的乃是麾下大将准塔,其人也是宗室出身,不过由于是远支,所以只是贝子爵,跟随岳乐征战数年。
  向岳乐解释道
  “之前明军攻南岭之时,放火烧山,连带着南岭那边储备的几百石粮食,都给弄没了。”
  岳乐也只得无言颔首。
  这十七日以来,明军可谓是用尽浑身解数,不仅只是派兵攻山,也用了各种手段,有一次在总兵刘孔昭建议下,在山腰放火,打算以浓烟熏上边的清兵,还真是有效果,一开始清军还能勉强坚持,但后来随着火势越来越大,实在是挨不住,只得先往回退,等火势尽后,再夺回阵地。
  明军见这手段有效,便多次重施旧计。
  前日晚间,明军悍将刘孔昭亲自带着三百精锐甲士,偷偷攀山,袭击南岭,还趁着夜色纵火,直接导致清军丢失南岭营地,不得不往北撤退,算是战斗的一个转折点。
  刘孔昭这厮,本来也是名臣之后,至今还顶着诚意伯的爵位,却是个鲁莽武夫性子,最喜干这孤身袭营的勾当。
  “到明日,就是第十八日了,也不知道咱们坚守这么久,东边有没有捷报传来啊。”
  准塔感叹道
  岳乐沉默,一开始,他对麾下部卒许诺的,便是先坚守磐石山,给图海、瓦克达他们争取时间,等外边战事扭转后,便能给磐石山解围,届时众人便是首功。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根本就是鬼扯,且不说东岸战事到底如何发展,就算能够大胜,恐怕也没办法来解磐石山的围。
  甚至,如果他是瓦克达,最理智的做法,是见好就收,先巩固黄河东侧,暂时把实力尚全的光复后军放在一边。
  也就是说,无论情况如何发展,他们都是必死无疑。
  但他不能说出来,只能用虚幻的“希望”,来驱使这些勇士坚守下去,然后跟着自己,一个一个的送死。
  对于这个结果,他自己倒没什么感觉,身为军人,马革裹尸乃是常事。
  年前,宿州一战,以优势兵力,却没能从张名振手中讨到好处,还伤亡惨重,迫使清军先西后东的战略落空,被他引以为耻。
  所以他此战,更多的,就是为了雪耻,为了在光复后军这个老对手面前,在天下人面前,重新证明自己,他岳乐,太祖皇帝之孙,战功赫赫的饶余郡王阿巴泰之子,绝非庸碌之辈。
  “注意吩咐检点器械,我估计从明日开始,明军便要下死力了,再坚守两日,本王便带尔等突围!”
  岳乐一边用麻布擦拭手中兵刃,将上面的血污和灰尘清理干净,一边沉声吩咐道。
  -------------------------------------
  次日一早,阮进就带着五千精锐,准备进攻,为什么是五千?这是这十多日来,明军总结出来的经验,再多,于山势之上,过于拥挤,反而毫无作用。
  不过,在将岳乐余部逼到磐石山北侧以后,他们占领了山腰和南侧的阵地,情况倒是好了许多。
  这几日都是由阮进主持攻势,他与刘孔昭并称为后军当中惯战之将,至于为什么不是刘孔昭来主持,盖因这厮喜欢亲自冲锋陷阵,前几日领着十来个亲卫甲士,攀山冲在前,结果被人家早有准备的几羽冷箭,干成了重伤,至今还在营中养伤呢。
  磐石山南侧,张名振站在高处,向北观战,而在他身侧,另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将领,也颇有兴致的相陪。
  正是刚刚渡河而来的光复左军都督刘文秀。
  本来他要在先锋渡河后,才跟随中军一齐渡河过来的。
  但听到磐石山这边战况后,颇为好奇,便提前随先锋渡河了,这倒也没什么,此时东岸的清军早已被清扫一空,局势尽在明军掌握,无需小心翼翼。
  一阵鼓号响起,在几面旗帜引领下,数千精锐,以哨为纵队,在数轮火炮轰击之后,向磐石山北侧冲击而去。
  山地崎岖,大队无法展开,一哨百人的纵队已经是极限。
  明军军服赤红,在远处看去,如同一群火蚁。
  在前些天的战斗中,明军总结经验,于这种地形复杂的攻坚战中,火铳没有弓箭好用,盖因由于无法结为大队,所以明军火铳难以集火杀伤,相反,优秀的射手,反而能够凭借着精确度,提供及时的掩护。
  清军也是占了这个便宜,这些游猎出身的八旗兵,尤善此道,又居高临下,明军过半伤亡,都是弓弩造成的。
  “嗖嗖……”
  山岭之上,无数箭矢,毫无间断地向下面飞来,其中一些尤为刁钻,专门往明军旗帜、军官处扑去。
  经过多日拉锯,明军士卒倒也有了心理准备,纷纷竖起手中圆盾、藤牌,顶住对方的输出,同时也有不少专门从各部挑选出来的善射弓手,在后边向暴露出来的清军还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当然,虽然火铳的威力由于阵型分散,被大大降低,但总比被动挨打的好,自然不会停息,只是都不敢放下藤牌装填,否则很容易被捡到机会的清军射手点名。
  刘文秀站在山岭之上,用望远镜观摩远处战况,一开始还不以为然,他刚听到后军被岳乐万余残兵耗在磐石上下时,心中是有些不屑的。
  出身正统的张名振看不起李定国、刘文秀这些民军出身的“归正叛逆”,那出身贫苦的刘文秀等人,难道又会对张名振这些江南士绅武装出身的后军将领加以颜色了吗?
  虽然李定国本人向来以宽容闻名,带人诚恳,但并不意味着左军之中,人人都是如此。
  之前张名振进攻萧县,直到碰了钉子,拖不下去了,才派人回报李定国,虽然也不算什么错误,但起码不是对上官该有的态度,刘文秀等人心中是有几分不爽的。
  这次提前渡河过来,未尝就没有想看看后军笑话的意思。
  这倒也是军中常态,尤其左军和后军,都是来源构成比较单一的部队,左军将领基本上都是民军出身,后军则多是江浙士绅武装和残余官军改编,这两要是能尿在一个壶,毫无矛盾,那才是怪事。
  是人就有感情,就会有矛盾,不是说朱由榔一声高呼,大家就像机器人一样全部闭嘴。
  光烈朝廷早期,尤其是龙场盟誓以后,军队主力基本上都由原民军改编而来,相较而言,后军才是“晚辈”,在许多左军将领眼里,你张名振何德何能,有多大功劳,就当都督?
  之前白文选的事情,就是体现之一,光复军体系之中,总兵不少,而且也没有固定数量,但总兵之上,都督、同知、佥事,可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满打满算,一共也就二十一个。
  其中,海军的位置,都是专业岗位,自成一体,没办法抢,其余的,就是众人瞩目了。
  而且光烈朝武将品阶之中,有一个虽不成文,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
  军府以下,难以封侯!
  所谓军府,便是指都督、同知、佥事三职,只有上了这三个位置,算是一军之中的“前敌委员会委员”,才能受封侯爵及以上爵位的资格。目前,以总兵衔封侯爵的,只有一个天子的小舅子,冠军侯王愬。
  无论以功劳,还是资历,左军之中,白文选、张胜、王复臣等人,哪里不如你张名振、王翊了?归根到底,只是天子出于“统战”,安抚人心的目的,才给了浙东一系一个位置罢了,怎教人心服?
  白文选自西军时,就和刘文秀亲厚,故而刘文秀对其数年未能再进一步也颇为不忿。
  不过他向来带人亲善,倒也没有出言讽刺,只是人站在这里,本身就是对后军上下莫大的压力了……
  第67章 小将
  但刘文秀冷眼旁观的心情很快就下去了,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实在是超乎了他的意料。
  北岭之上,随着两军箭矢交锋后,逐渐在半山接战,明军攻山的基本上也都是精锐,全部着甲,按照队哨,列为五到二十人的小队,刀矛混杂。
  而清军方面,毕竟被耗了十多日,军士疲乏,很快就有些支应不住。
  阮进亲自领数百甲士,于阵后督战,并令三百善射士,于阵后策援前方作战的将士。
  但就在明军先锋一度冲上山头,距离那岳乐帅旗不过百步的时候,两侧山林,却是忽得涌来数百八旗甲士,将冲锋势头顶了回去!
  这些八旗兵卒,全部身着双重甲胄,后队挽弓,前队擎刀,尤为彪悍善战,无惧生死,分为左右两队,对半山腰上的明军截杀。
  自不必提,这些八旗甲士便是镶白旗重建后特有的,索伦营佐领,索伦各族丁口十分有限,直到康熙年间,也就几千人马,此时撑死也就能动员出两千多人来,隶属镶白旗十个佐领。
  不过在之前漫长的攻防战中,损失惨重,眼下只剩五个残缺的佐领,不过六百人而已。
  阮进见状,咬牙率督战甲士,冲上前去,将渐有溃散的士卒重新逼回战场,同时命下方士卒放铳,先把对方压制一头再说。
  在一比一的情况下,明军士卒几乎不是这些彪悍的八旗甲士对手,而攻山时,队伍被迫列成散队,又无法发挥明军纪律严明的优势。
  只是在阮进的严令,和后方火力输出下,才勉强维持战线。
  刘文秀在远处看得真切,倒是有些理解后军为啥顿兵于此长达十余日了。
  这种情况以前也不是没有过,当年桂北之战,明军在尧山山地与孔有德、尼堪优势兵力周旋,不也是差不多的道理,难道那个时候的明军比清军强多少了?
  乃至于后世,清初活跃十几年的夔东十三家,硬生生撑到了康熙初年,也是占了类似的便宜。
  优势地形,外加精锐步卒,不可能只有明军会,人家清军就全都是傻子。
  这种情况下,除了大兵围困,慢慢消耗,而后一举歼灭,还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不过好在,眼下看情况,战斗已经进入到了最后阶段。
  想到此处,刘文秀转首对张名振道
  “不如让随我而来的左军士卒上前一试?”
  张名振脸色颇黑,这话未免有些侮辱人,什么叫让你左军士卒一试?合着这山下八万后军将士,还不如你这刚刚渡河过来的几千人马是吧?
  奈何人家战绩摆在那里,还真不能不服气。
  张名振并非一人,他身后还站着诸多后军将领,听闻此言,无不愤然,又面面相觑,毕竟自家都督都还未说话,不好上前。
  正当此时,一个年轻的清朗声音却是从后方传来。
  “末将愿领兵援护阮总兵!”
  众人闻声,纷纷看去,只见后军总兵霍湅身侧,一员明明只是参将打扮,不过二十的年轻将领,朗声出列拱手请战!
  事实上,他连参将都不是,只是参佐衔而已,也就是个副团级干部,在眼下一众军、师大佬面前,实在是毫不起眼。
  之所以能站在这里,乃是因为他是霍湅亲信,替其掌管亲兵,而今日帅旗这边,轮到霍湅执勤,也就是说,他是来这站岗的。
  总兵霍湅见状,当即大声呵斥,让他连忙退下
  这也是维护之情,毕竟要是一不小心得罪了张、刘等大佬,他一个小小参佐,日后前程可就断绝了。
  这个年轻人原是陕甘人氏,要说关西出将,的确如此,不仅清军那边这样,明军这边,也是一票陕甘大佬。光复右军撤入陕西以后,接管了甘肃部分州县,文安之便就地征发了士卒,陕甘壮士,向来名冠天下,是古代王朝一等一的兵源。
  这位年轻人便是那时候入伍,但由于其家学渊源,不仅读书懂礼,还武艺了得,在一次右军各营比武之时,赢得弓马第一,得到总督文安之亲自褒奖。
  当时刚好兵学苑成立不久,兵学苑招生,除了每年的统一招考外,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各军推荐优秀士兵员额,文安之觉得这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大有可为,便一封荐书,推荐给了兵学苑军官进修科就读。
  学成以后,正值后军扩军,领厢总一职,宿州一战,斩获颇丰,立下乙等功,被霍湅提拔为参佐,一直放在身边培养。
  不过霍湅也是多想了,张、刘二人虽然互相不太顺眼,但都不是小肚鸡肠之辈,为人光明磊落,哪里会在乎这个?
  只是张名振见对方年轻,但又不忍打击自己麾下将士的敢战之心,有些迟疑,打算勉励两句。
  倒是刘文秀顿时来了兴致,因为他听得对方有些陕甘口音,刘文秀本人就是延安府出身,故而有些亲切。
  故而温声问道
  “这位小兄弟是陕西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