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社区 > 穿越重生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62节
  在肃清整个辽东地区,并让光复后军深入建州,清剿那里的建州核心地带,赫图阿拉以后,光烈天子朱由榔,正式废除了辽东都司建制,改称辽宁。
  这个名字不言而喻,辽宁辽宁,辽事安宁,过去自万历以来,朝中都把东北方向的边患称为“辽事”、“辽患”,连崇祯加饷的名号,也是“辽饷”,辽宁之名,大概就和元朝灭掉西夏后,将那里改称为“宁夏”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都司的废除,更是众人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因为事实上,从嘉靖以后,大明所谓的都司制度,早就名存实亡了,毕竟卫所制都已经解体了,弄个都司在那,你指挥谁?光杆司令而已。
  但重设的经略使司,却是个新鲜玩意
  大明是有经略使这个说法的,熊廷弼、孙承宗都干过,但“经略使司”还是头一次,但随着上面公文的下达,大家也逐渐弄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所谓经略使司,大约就是介于都司和布政使司之间的说法,也就是“半军管地区”。
  一方面,朝廷会在辽宁地区逐步建立府、县建制,比如沈阳、东宁(今辽阳地区),今年下半年都会从卫所改为县制。
  但除了这些核心地区外,其他大多数地区,由于情势复杂,还是要军管的,但由于卫所体制已经不复存在,此时辽东也没有什么边军一说了,所以经略使司同时也兼顾军管和羁縻招抚周边部落的任务。
  直到逐渐完成辽东地区的开发和汉化以后,府县越来越多,军管地区越来越少,便可以逐渐变成和内地一样的布政使司统辖。
  而此时沈阳城中,朱由榔和一大臣们,也正因为这件事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
  因为战争结束后,一个重要问题摆在了君臣眼前。
  那就是军事体制问题。
  过去嘛,一切为了打仗,打仗就是一切
  全国所有可战之兵,都是集中在几支野战部队中的,以便随时应对突发局势,并且可以随时出征。
  但现在不同了,打天下的时代过去了,要考虑守天下的问题了。
  比如眼下,由于之前就已经废除了名存实亡的卫所制度,如辽宁、山西、陕西,这些靠近边地的半军事地区,该怎么处置?
  直接派军队驻防?拜托,仅辽宁,也就是原辽东、辽西地区,林林总总就是几十个卫城,少说也得几万人才够吧,以现在光复军全募军银饷的待遇,辽宁加上北直两省的税赋都不够养的。
  实在是没必要
  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很简单,也没有其他选项可言,但只是具体规划上,却还是有许多细节值得讨论。
  核心问题,其实就是军制,也就是所谓募兵制的局限性。
  从明中期,卫所败坏以后,大明朝便只能用募兵打仗,但募兵这东西,是有局限性的,确切的说,比较适合在野战部队中施行,但在如辽宁或是陕西这种边防地区,就不太合适了。
  一方面,是消耗太大,养一个募兵,需要财政直接拨款,边区本来经济就困难,再这样搞,很容易造成民生困难。
  另一方面,也的确是浪费,毕竟真要正面出击作战,完全可以直接调动野战部队出击,长期在边疆保持募军,很容易造成五代那种穷兵黩武的问题。
  对此,刚刚被从左都御史位置上,出任新的辽宁经略使的王夫之提出了一个颇有可行性,且一举多得的建议。
  重建各省都司
  当刚听到这个建议时,众多宰相都觉得荒谬,毕竟朝廷才刚刚废除了各地都司,而且都司也早就成空壳了,莫非还要恢复卫所不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但朱由榔等人略做思考,却是马上反应了过来
  这的确是一步妙棋
  王夫之所言的都司,并不是过去作为一省卫所最高长官的都司。
  按他的说法,现在的大明的确是没有卫所了,但却有另一股庞大的准武装力量——民兵。
  是的,当初为了北伐,能够快速补充足够的有效兵源,江南各地都在农闲时进行了广泛的民兵训练。
  王夫之认为,完全可以把这一模式推广到全国,并持续下去。
  尤其是北方,其实更合适,朝廷出钱粮、农具,并且划分土地,安置流民,而这些获得了土地的流民,便可以在边地安顿下来,并在农闲时进行固定的军事训练。
  以轮流执勤的方式就近应召入边防军参与边防。
  应召服役时,朝廷给予部分薪饷补贴,但这种轮流服役,时间不长,又不至于造成太大负担。
  而且这些边户可以聚集于堡寨、卫城,本身就是对周边以及境内的游牧、游猎部落的常态威慑。
  这是“寓兵于民”。
  而过去,民兵主要是由各地府县主官来组织,王夫之以为这毕竟是军政不分,过去战时特殊时期,倒也罢了,日后肯定不能长期维持。
  既然如此,干脆就将所有相关工作剥离出来,在各省另设一个都司统摄。
  对于朱由榔本人而言,这倒也不难理解,不就是“生产建设兵团 预备役”嘛。
  当然,具体上肯定差别还是不小,现在的明朝行政制度,还是粗糙多了。
  但他对王夫之的建议,还是颇为欣赏的,其余宰相们也都表示认同。
  而且朱由榔还依据自己的后世所了解的共和国预备役制度,增加了一些细节。
  比如,各省都司,还是应当统辖部分募军精锐,但这些军士并非作为独立部队存在,而是分散作为几个散装师、营骨架军官、士官,在必要时刻,就可以直接征召民兵,作为基层士卒填充进去,届时每个省就能迅速集结出几个师来。
  当朱由榔自以为“英明”,向众多大臣阐述了自己的“先进理念”后,却发现众人没有什么太多惊讶。
  事实上,这种类似制度实践,早在西汉就有了。
  而之所以说是一石数鸟,乃是因为这还能解决另外两个让中枢头疼的问题。
  一个是退役军士安置问题,这仗也打了快八年了,就算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这时候也该退役回家过日子了。
  但这些人长期服务于军旅,一身本事不好浪费,且如果安置不妥当,很容易变成不稳定因素。
  如今看来,这个预备役就是个好办法,干脆在分赐土地、财帛的同时,让他们担任各地民兵教官和预备役的骨干军官,也算发挥余热。
  其次,便是北伐功臣们的待遇问题
  大明的野战军也就那几个,都督的萝卜坑也就这么多,可积累的功臣们,不可能只做爵位、散阶上的晋升,不搞职务调整吧?
  加一品衔,封侯爵郡公的总兵?不合适吧?
  左军的白文选就是典型,从尧山就开始的主力战将,就是因为萝卜坑不够,现在还是个总兵差遣。
  现在却是有办法了
  都督不够?
  一个省给你安一个都督!就当是“省军区司令”了
  不是重建都司吗?直接将各省都司军事主管,由都指挥使改为都督,这下萝卜坑不就多起来了嘛。
  第3章 奴儿干
  进入辽宁以后,朱由榔自然是毫无疑问地住进了清廷遗留的“盛京”皇宫中。
  在此之前,明军攻占盛京的过程,其实相当乏善可陈,甚至颇为滑稽。
  被多尔衮委任全权督理关外军政事宜的何洛会,在得到北京沦陷的消息后,根本就没有做太多抵抗,便准备带着仅有的几千两黄旗和本地八旗军士跑路。
  对于这厮而言,被明军追杀以至于迅速崩溃跑路的记忆,已经相当深刻,以至于成为习惯了。
  当年军山湖战役,何洛会是整个镶白旗唯一的幸存者,若非跑得快,早就喂了鄱阳湖的鱼。
  十数万大军,一朝尽丧
  那种恐惧,深深镌刻在何洛会的记忆中,以至于当在此面临相似的状况。
  这位曾经参与过锦州大战,并立有殊勋的满洲将领,已然再难有与明军骁锐兵锋正面相抗的勇气。
  士气这种东西,本就如此玄妙,因为屡战屡胜,所以才会屡胜屡战,同样的,一旦士气被完全摧毁,想要再重新拾起来,却非有足以扭转人心、战局的巨大胜利不可。
  当年朱由榔在肇庆时,手里的各路残兵败将们,何尝不是如此?若非尧山一战扭转士气,恐怕也不会比何洛会等人好到哪去。
  当然,何洛会想跑,却是没这么容易,科尔沁诸部被冒襄撺掇着喀喇沁吞没以后,整个漠南和辽东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切断,何洛会往西边跑了没多久,就撞进喀喇沁游骑的行动范围,被对方迟滞。
  而身后追兵却是紧随不舍,最终前后无路之下,何洛会毕竟又不是满洲宗室,而且作为当初皇太极在时就跟在豪格屁股后面,多尔衮摄政后,又转头门庭主动卖了豪格的“通达人物”,哪有这么死硬,见逃脱不得,也不做抵抗,直接就降了。
  自军山湖以后,明廷手中,八旗满蒙降军林林总总,竟是已有六七千了。
  而辽东战场的结束,投降的满蒙军士就更多了,先后不下近万,毕竟被留在辽东的,基本上都是八旗体系中的边缘存在,很多只是包衣而已。
  至于真正的死硬核心,大多都在北京满城中的那把大火,和血腥一夜之后,所剩无几。
  但这也带来了另一个,让这些降人们心中忐忑万分的决断。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的性命,正攥在,就住在曾经本属于满洲政权最为荣耀的盛京皇宫中,那位三十出头的大明天子手中。
  毕竟,过去,对方出于统战工作的需要,自己这些降兵降将,还有所利用的价值,而现在,仗已经打完了,除去勉强从山西北面边塞逃脱的阿济格、满达海二人外,整个关内外的满清势力均被清扫一空。
  这般情况下,这位天子的态度,就将决定他们的一切。
  而在入冬后,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的沈阳行宫中,朱由榔也的确在和几位宰辅的意见之中,端详着手中的奏章。
  他此时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将决定数十万人的性命与留存。
  战争结束后,经过刚履职的辽宁经略使王夫之,在陈贞慧、郑成功的帮助下,基本统计出了此时位于辽宁地区的满洲部落丁口。
  加上关内北直地区幸存被俘的,不包括明军尚未占领的奴儿干地区,海西、建州、野人诸部女真部落,合计大约还有十一万户,约四十万人口。
  面对这个并不算庞大,但也称不上少的人口,部分大臣建议将其内迁,打散分布安置于北方,而后勒令蓄发、易服、改姓,有效昔日北魏故事,区区几十万人,最多二十年后,便彻底融入关内百姓当中了。
  这也没什么稀奇的,因为早有先例,当年朱元璋对待关内遗留的蒙古人口,便是如此,至今,大明朝里还有不少本是蒙古出身的官员呢,但事实上,经过两百多年的融合与稀释,早已与关内汉人无二。
  比如此时正代表大明,坐镇出使漠南的冒襄,祖上就是归化蒙古,但谁又能说人家二甲进士,累世仕宦,不是地道的汉人?
  但朱由榔在思虑良久之后,却拒绝了这一提议。
  -------------------------------------
  “诸卿可曾听说过厄罗斯,额,就是罗刹人?”
  沈阳行宫的后院主殿,以前称为清宁宫,此时自然是不能如此称呼了,被朱由榔改为“平辽殿”。
  殿中诸多宰相,大臣,均一时恍惚无言
  这罗刹是啥地方啊?
  倒也不怪他们,明代自中期以后,对东北地区逐渐丧失控制,万历以后,更是连辽东都压不住,何况外东北、大兴安岭、外兴安岭的广阔地域?
  但此时,殿中最末尾站着的一人,却怯怯出前,小声言道
  “陛下所言罗刹人,微臣略有所闻……”
  众人看去,其人身着武将袍服,无翼乌纱,却是最早投明的八旗高级将领,经过快六年,已经升到了总兵衔,伯爵的杜尔德,哦,现在人家叫叶忠允,天子亲赐的名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本来只是作为总兵,乃是没资格参加这等朝会的,但由于议中涉及对满蒙八旗部落的处置问题,故而宰辅们专门让这个了解具体情况的归化将领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