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社区 > 穿越重生 > 医汉 > 第174节
  霍善也没对轪县县令区别对待,而是开诚布公地跟他们聊起了来年的生产安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他虽然没看过相关资料,但是,他有诸葛亮!
  而诸葛亮又带着霍光几人恶补了一番府衙中的相关文书,县令们报上自家县里的田地、人口与物产时,霍光他们就会发挥自己强悍的记忆力对他们的汇报提出疑问,一个两个还全都问到了点子上。
  弄得一干县令汗流浃背。
  原本以为上头派个小娃娃来当太守是闹着玩的,没想到他身边居然有这么多能人。这才刚到地头上,居然就把他们历年的上计材料给过了一遍,还记得那般清楚!
  最叫人害怕的是,那个拿着羽扇(李时珍非要塞给诸葛亮的)的中年文士脸上分明带着浅笑,却给人一种难言的压迫感,就好像是京官过来巡察似的。
  这人一句话都没有说,竟让他们莫名生出种汇报起来绝对不能随便糊弄的念头。
  看来,朝阳侯就是来挂名的,实际上是朝廷想派人来整顿江夏郡!
  ……他们江夏郡也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啊!
  难道说,陛下其实是想要以他们江夏郡为据点整顿整个南方?
  要知道陛下可是突然让霍去病全面接管南方军务……
  嘶。
  他们这是碰上大机遇了啊!
  只要捋起袖子跟着冠军侯他们干,还怕陛下看不见他们吗?!
  这场见面会兼汇报会议的气氛一下子就热烈起来了,县令们堪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霍善有些茫然。
  怎么回事?这些人好像突然很激动的样子。
  他们好怪。
  不过县令们这么配合倒是省了霍善不少事,他麻溜给众人提了接下来的考察计划。
  他需要把一些产业安排在江夏各县之中,但县里必须符合开设相关作坊的条件,至于产品销路那是绝对不必发愁的,哪怕江夏郡内消化不了,他们也能直接和长安那边对接。
  要知道自从庄子那边把产品名气打了出去,不知多少豪商巨贾在重金求货源。他们赶早安排上了,那就是早生产早赚钱!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东西都注定是供不应求的。
  霍善要他们回去把适合的地方给选出来,他收到申请报告后会派人(或者亲自)过去实地考察,到时候优先安排该县的竞标!
  早到早得,欲建从速!
  诸葛亮虽然早就看过霍善那据说出自萧何之手的江夏郡发展规划(实际上也有苏轼和袁枚他们提供的建议,那可是两个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听到霍善头头是道地忽悠众县令还是觉得江山代有才人出。
  这小子才四岁,口齿居然这般伶俐!
  霍善说起话来煽动力向来很强,没一会就把众人说得心驰神往,有个对自己县中情况了然于胸的县令更是当场表示自己马上可以报出适合的地方,随便霍善怎么派人考察都不会有问题。
  其他人:?????
  瞧你也算浓眉大眼,怎么当场搞叛变?!
  霍善马上让苏武跟这县令对接,把他们县列为优先考察对象。
  他表示到时候会由温应几人组成医疗小队,由李时珍带领着到当地展开义诊。
  众县令纷纷夸赞太守仁德。
  有诸葛亮他们镇场子,霍善的第一届江夏开发会议顺利召开。
  县令们不管心里到底怎么想,基本都表现得踊跃配合。为了不落后太多,会议一结束他们便纷纷揣着会议材料起身告退。
  生怕自己县里抓不住这次机会。
  这可都是别处没有的独家产业!
  送走众县令后霍善还偷偷跟苏武叮嘱,如果是要考察江对面的县务必要通知他一声,他得亲自渡江看看他们有没有弄虚作假。
  苏武:“……”
  别装了,你就是想坐大船渡江玩耍。
  霍善才不在意自己有没有被看透,他准备先摸清西陵城的情况,再争取到外面玩耍去。
  来都来了,肯定要走遍江夏每个一县才回长安!
  结束了跟县令们的见面,霍善还要见一见前来报到的掾吏。
  虽然他带了不少人过来,但是许多杂活还是得分摊给底下的掾吏去干,总不能把霍光他们累垮,既然是给霍光他们打下手的,霍善便让他们自己负责挑人,自己只需要露个脸就好。
  府衙中的掾吏都是从拥有低等爵位的人家里征召过来的,大多粗识几个大字,人瞧着也挺周正。
  霍善左看右看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索性先让霍光他们把人挑回去用用看,这些掾吏都是太守自己任命的,要是用不顺手可以直接换掉。
  问题不大!
  霍善干完上任后的几桩大事,接下来几天就开始愉快地吃吃喝喝。
  霍去病特意从军中过来看娃的时候,娃本人正跟着诸葛亮学习组装木牛和流马。
  这东西虽然传得挺玄乎,不过拆开来讲其实也就是比较节省人力的山地运输工具而已,诸葛亮本来就准备开春后培训蜀中士兵制作此物,指导起来驾轻就熟得很。
  可惜霍善个头太矮了,随便一块木料都比他高,他只能眼巴巴地在边上看着金日磾他们负责动手。
  可恶,他要通通记下来,等他长大自己组装一个!
  第151章
  其实诸葛亮和金日磾之间, 也发生过一场小小的对话。
  起因是诸葛亮觉得这人气质和相貌都很是不凡,主动询问起金日磾的姓名。
  金日磾如实相告。
  诸葛亮:“……”
  敢情霍善这是一把将汉武一朝有名有姓的人全捞过来了啊。
  须知金日磾虽是匈奴降臣,后来却被刘彻钦定为托孤大臣,可见其心性有多坚忍。
  据传他长子很得刘彻喜爱, 被人称为御前“弄儿”, 也就是给刘彻解闷逗乐的,经常在刘彻面前放肆撒欢, 连从身后抱住刘彻脖子这种事都敢干。
  金日磾对儿子的行为很是不满, 偏偏有刘彻护着他这个当爹的根本教训不了儿子, 只能忍着。直至有次撞见儿子与宫人淫/乱嬉戏,金日磾才忍无可忍亲手把他给杀了。
  刘彻因为弄儿的死伤心得很, 甚至为他掉了眼泪。
  但是心里却对金日磾多了几分看重。
  这才有了后来的托孤之事。
  人狠起来连自己儿子都杀!
  不得不说, 金家人都挺懂得大义灭亲, 像金日磾儿子金赏娶了霍光女儿, 到汉宣帝要清算霍家的时候麻溜休妻,勉强让自己的身家性命得以保全。
  如今的金日磾瞧着还是少年模样, 恐怕都还没娶妻生子,倒是让诸葛亮这个熟读先汉史的人满心感慨。
  金日磾还年轻, 大汉也还年轻, 远没有到后汉那种强弩之末,就连这些天接触的那些大汉基层官吏都有这诸葛亮从未见过的面貌。
  他们发自内心地相信大汉将会蒸蒸日上,而他们将来也必将拥有一个好前程。
  诸葛亮正沉思着呢,就见一个身量高大的青年骑马而来, 不仅本人如朗朗明月, 那马也叫人眼前一亮, 瞧瞧那花里胡哨的辔头和……更加花里胡哨的马鞍……
  诸葛亮还在想是什么人这么张扬,就见霍善不再眼巴巴地看着金日磾手里的木料, 而是兴冲冲朝着来人跑过去。
  那人笑着下马,熟练地伸手把霍善捞进怀里。
  一大一小凑在一起,诸葛亮就看出来了,这明显是亲父子。
  这就是传说中的冠军侯吗?
  历朝历代的人对卫霍的观感都挺复杂,无可否认卫霍二人确实是抗击匈奴、开疆拓土的能人,在此之前中原帝国从未想过可以开拓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
  无数中原没有的物产经由他们拓出的那条道路进入中原,胡麻、胡椒、胡桃、胡瓜、葡萄、苜蓿等等,也都来到中原人或者中原马的餐桌之上……
  但是随着卫霍两位将星的惊鸿一现,给了刘彻一种不切实际的错觉:我只要随便扒拉个人,给他们兵、给他们马,他们就可以为我建立不世功勋。
  这就导致后来大汉对外战争中的好几次失利。
  兵马耗光了,国力耗空了,刘彻也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决定,卫青和霍去病可以,其他人为什么不可以?肯定是他们不够用心!
  而后君臣相疑、父子相疑,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最终只能把皇位交托给年仅八岁的幼子。
  卫青和霍去病的战绩是难以效仿的,即使是在国力鼎盛的汉武一朝,也只出了他们舅甥俩这么一双将星。即便刘彻给了旁人相似的机会,他们也打不出同样的功绩。
  这也是许多人不爱夸卫霍的原因,树立榜样是希望后人能向榜样学习的,这种学不了的基本都是……默契地少提几句,生怕有人生出效仿之心。
  这种心理其实古今皆通。
  比如在读书至上的时代出了个辍学也特别有出息的人,哪个当父母的敢给自己孩子大说特说这么个存在?
  聪明点的孩子可能会琢磨:他是什么出身?父母支不支持他的决定?他辍学前碰上什么大好机遇?是不是结交了什么厉害人脉?他本身是不是有抓住机会的能力?
  笨孩子可能就只有这么一个想法:看看吧,人家不读书也能出人头地,我凭什么要读书!好耶!辍学!辍学!辍学!
  这就是典型的“学我者死”。
  想到汉末这大好江山快嚯嚯完了,诸葛亮心情更加复杂了。也许天下大势便是如此,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他们这些汉末之人也只能从前人留下的只言片语里一窥大汉昔日的峥嵘。
  另一边的霍善见到他爹,那当然是高兴得不得了。他想到霍去病还没见过诸葛亮,被霍去病抱起来后就嘀嘀咕咕地和霍去病说悄悄话。
  只是小孩子说话一贯是没重点的,一时说他会做馒头,一时说他会做米线,一时又说他正在教大家做木牛和流马。
  霍去病听得一阵沉默。
  所以这诸葛亮是个会做木匠活的厨子?!
  还好,霍善没有不靠谱到只字不提诸葛亮最重要的身份——蜀汉军政一把抓的厉害丞相!
  诸葛亮知道自己不会久留,所以很多事都没有直接插手,而是在旁点拨霍光几人。
  这么几天的功夫,霍光他们已经在诸葛亮的指点下搭起江夏太守府班底啦,做起事来井井有条的!
  霍去病:“……”
  原来是个……精通多门手艺的蜀汉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