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社区 > 灵异玄幻 > 南明风雨 > 第292节 虎跃作战-之 麻团(三)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明末之时正是国家百姓一团散沙之际,论起根本实力,无论是李自成、张献忠、满清均无一是明朝的对手,无论人口和资源而论都是如此,可是为何堂堂大明帝国会这么快就土崩瓦解呢?凝聚力的问题!
  博洛听了阮大铖的话,自然是不相信的。你看他的脸色,一脸的铜臭气,心里想些什么还不跟写在脸上一样。
  博洛想了一想道:“即是有利于今后战局,阮先生你放手去做便好!”
  阮大铖嘿嘿一笑,转身走了,而博洛手中多了个封套,里面!里面装着十万两银票呢!。
  很快在金华就有商人开起了商行,专门“制造”风扇、麻将席、牙具行物,由于价格公道,数量充足又是盛夏之时解暑的良具,故此这些东西不但在整个江南,甚至在清统治的其他地方也卖的是风生水起。自然阮大铖和博洛等人的荷包也少不了是越来越鼓。
  至于那封黄鸣俊的情报,博洛全当从没见过,根本就没听说过。他这边的结是给解了,赣州那边金声桓的结才刚开始结呢!
  金声桓年经五旬,不过许是这些的奔波,给他的面容之上留了不少风霜的痕迹,看起来稍稍多些老态罢了,可在他这一亩三分地里他活得还算自在。
  金声桓原来是明宁南侯左良玉的部将,明朝灭亡时升至总兵官。1645年四、五月间,清英亲王阿济格大军追剿李自成部进至九江一带,左良玉病死,部将随良玉之子左梦庚在东流县(今安徽东至县)境降清。后左梦庚带领麾下将领往北京朝见,金声桓惟恐失去兵权,要求率领所部兵马收取江西,为清朝开疆拓地,得到阿济格同意,授予提督江西全省军务总兵官的官衔。
  和他同行的有原大顺军将领王体中部其被授予副总兵官之职。后金声桓忌惮其骁勇善战、兵力强劲却深怀后趁王体中部不肯尊制剃头,趁机诱杀王体中并夺了他的兵马,并在往后平定江西全境的战斗之中,逐渐招兵买马,慢慢坐大,此时已经号称十五万兵马,并向清廷请求“节制文武”、“便宜行事”的权力,心想成为坐镇一方的诸候。
  谁知清廷受前明前车之鉴的教训,打算是要强干弱枝的。固然在明朝遗留下来的某些制度下执行起来相当困难,可是他们是再也不想出现手握兵马,掌政一方的诸候了。故此仅授予他提督江西军务总兵官,并且规定“剿抚机宜事关重大者,该镇应与抚、按同心商略,并听内院洪督臣裁行”
  于是现今的江西清军实际是他金声桓的私军,江西巡抚章于天、巡按董学成对此深有不满,同时金声桓在清剿江西过程之中,不但烧杀同时行劫掠之事,他成了盘满钵满的暴发户,为此引起巡抚、巡按的窥伺。
  所以,这边神州军的打算他们不但不知,而且金声桓以时值盛夏,诸军疲惫亦因粮草供应不畅为由,已完全停止了对汀州城区的攻击。
  高耸的点将台上,当中帅座上的金声桓一张冷脸摆出了大帅的威严,黑色的眼仁中闪烁的是那种对一切显得无动于衷的冷漠。两侧摆上的偏位之上肃然而坐得是军中诸位大将。依次南赣总兵胡有升、南昌总兵王得仁(和神州军的王德仁名字相像!),副将杨遇明、高进库。
  台下是雄兵数千正执着长枪演在千总、把总的率领下进行操练。兵丁们一个个在暑热之下,听着金鼓之声,看着令旗,一个个挥汗似雨的进行操练,没有一个敢心生懈怠,不然点将台上的大帅可是军法无情。
  “杀……喝……杀……”随着台上领军千总手中的小旗挥动,兵士们将手中长枪奋力刺出。
  王得仁别看金声桓看金声桓一付一本正经的模样,心中嘀咕“这罪不知要受到何时!”
  当空烈日之下,感不到一丝可以带给人欣慰的风来,即便是热的总比没有好吧!“他妈的,这鬼天气!”王得仁偷眼看看天,再瞟一眼对面坐着的两位副将和旁边的胡有升。均和自己一个模样,脸上的油汗似是要浸透全身一般,一个劲的向下直淌,可就是没人敢动一下,他们都清楚,金担督是个不喜欢别人违反命令的人。他的手段么说起来可就……。
  王得仁原是大顺军白旺部将王体中的属下,后王体中趁李自成突然遇难,大顺军内部发生混乱之际杀害白旺向清军英亲王阿济格投降,王得仁亦率军随之,后来在南昌城内又为金声桓所收买杀王体中,并因“功”升为总兵。
  此刻,他并没有把心思放在台下军兵们的操练上面,心早就飞回了武昌,因为那里可是有位倾城倾国的美人。
  想到武秀娘,王得仁心里一醉。想他戎马一生,也走过了大江南北,如此美而慧的女人真是少见(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武都司女为王得仁强娶之,后南昌城破之时被杀),现下要是回了南昌自己可就顾不了那许多了!“管他什么手段,弄回家再说!”
  一边心里嘀咕着,一边赞叹“看看人家大帅的耐力,这样的天气,坐在点将台上可是一动不动!”
  金声桓虽说是一动不动的坐着,实则心里正在番江倒海那么的翻腾。
  打从他火并了王体中的部下,虽然有些个小兵小官尚还不服,不过这些区区小事自有王得仁料理,用不着他操心。此刻他心中翻腾的是江西巡抚章于天、巡按董学成他们的奏折。
  在这战乱年代,哪个官员没有自己一套的情报系统,那么等着他的就是权利斗争当中被消灭的结果,这也就是不论何族的皇帝,最吃香并得到百官注重的往往是他们身边的太监,正所谓不知其所想,何能投其好!同理,此时这些外官身边的书办、师爷或被满清称为笔贴式的人均为此类。
  与太监不同的是,这些人的眼光更为长远,手腕更加高明罢了。